土地·权益·情感:现代华北乡村的地权实践
发布时间:2021-04-22 21:10
土地,一直以来都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不能也无法避开农村土地问题,尤其是地权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对现代中国乡村地权问题的清晰认识。时至今日,农村地权关系仍是问题重重、亟待解决,学界对于地权改革莫衷一是、观点各异。改革和完善农村地权制度,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中国乡村的地权逻辑实质上包含了三个层面:国家的地权逻辑,农民的地权实践,还有一个则是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与心态,三者共同影响中国地权道路的走向。对现代华北乡村乃至中国乡村地权问题的探讨,离不开对上述三个逻辑的考察。本论文中,一至四章重点考察共和国时期的乡村地权变迁历程,五至七章则讲述发生在乡村里的有关地权变迁的故事,如农民的宅基地实践、村庄里的土地契约行为以及国家建设征地在乡村的推行。六十余年来,中国农村地权关系的不断调整,反映着农民与国家关系的反复变化。可以说,国家权力正是通过地权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变革,平衡着国家与农民、农村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另外,20世纪后半期华北乡村所走过的地...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土地·权益·情感:现代华北乡村的地权实践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与主题
三、先行研究回顾
四、相关理论
五、个案选择与资料介绍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分田:村庄土改与地权之变
第一节 中共土地政策的形成与演进
第二节 村庄土改的实施:以昌黎县为例
第三节 地权之变: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小结
第二章 收田:合作化时期的地权变动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乡村实践
第二节 从互助组走向到初级社
第三节 互助组与初级社时期的地权制度与社会绩效
第四节 走向高级社:土地入社与农民应对
小结
第三章 权益之争:公社时期的乡村地权及其绩效
第一节 公社时期概况
第二节 博弈:自留地、开荒地、生产责任制及其他
第三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地权分析
小结
第四章 地权多元化:后集体化时代的地权变迁
第一节 昌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初步推行
第二节 前南峪:分与不分的考量
第三节 新时期农村地权制度与地权实践考察
第四节 在集体所有制下改革农地地权制度
小结
第五章 1949年以后的宅基地制度变革与村庄里的宅基地实践
第一节 共和国时期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集体化时代农村宅基地问题探析:以沈家村为例
第三节 有关宅基地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六章 村庄里的契约实践与地权变迁:以前南峪为例
第一节 前南峪文书概况
第二节 乡村的契约秩序与村民的实践创新
第三节 不应忽视的农民实践逻辑
第七章 沈家村与侯家营土地征收的故事
第一节 集体化时代的国家建设征地实践:以山东省淄博市沈家村为例
第二节 聚焦侯家营:2000年以来的征地风波
第三节 完善土地征收的制度创新与制度构建
结语:地权视角下的乡村社会
第一节 农民与国家关系的重建:以地权调整为切入点
第二节 关注农民的地权意识、地权实践及其对土地的情感
第三节 关于中国地权问题的几点思索
参考文献
致谢辞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集体化时期山东淄博沈家村宅基地的演变与思考[J]. 何燕. 史学月刊. 2013(06)
[2]集体化时代国家建设征地的乡村实践——以山东省淄川区沈家村为例[J]. 何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3]土地公有制下的暗礁[J]. 党国英. 中国新闻周刊. 2011(40)
[4]中国农村土地纠纷中农民的心理状况分析及认知调整[J]. 高瑞琴. 农学学报. 2011(10)
[5]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J]. 陆学艺. 社会学研究. 2011(04)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社会心理变迁[J]. 乔夏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03)
[7]农村土地改革的根本出路[J]. 于建嵘. 南风窗. 2010(26)
[8]农村征地中政府责任的缺失与加强[J]. 江明生. 理论探索. 2010(05)
[9]“三农”问题与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J]. 温铁军. 资源导刊. 2009(02)
[10]我国征地制度的演变与改革目标和改革路径的选择[J]. 严金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01)
博士论文
[1]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 邓群刚.南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54475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土地·权益·情感:现代华北乡村的地权实践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与主题
三、先行研究回顾
四、相关理论
五、个案选择与资料介绍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分田:村庄土改与地权之变
第一节 中共土地政策的形成与演进
第二节 村庄土改的实施:以昌黎县为例
第三节 地权之变: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小结
第二章 收田:合作化时期的地权变动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乡村实践
第二节 从互助组走向到初级社
第三节 互助组与初级社时期的地权制度与社会绩效
第四节 走向高级社:土地入社与农民应对
小结
第三章 权益之争:公社时期的乡村地权及其绩效
第一节 公社时期概况
第二节 博弈:自留地、开荒地、生产责任制及其他
第三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地权分析
小结
第四章 地权多元化:后集体化时代的地权变迁
第一节 昌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初步推行
第二节 前南峪:分与不分的考量
第三节 新时期农村地权制度与地权实践考察
第四节 在集体所有制下改革农地地权制度
小结
第五章 1949年以后的宅基地制度变革与村庄里的宅基地实践
第一节 共和国时期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集体化时代农村宅基地问题探析:以沈家村为例
第三节 有关宅基地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六章 村庄里的契约实践与地权变迁:以前南峪为例
第一节 前南峪文书概况
第二节 乡村的契约秩序与村民的实践创新
第三节 不应忽视的农民实践逻辑
第七章 沈家村与侯家营土地征收的故事
第一节 集体化时代的国家建设征地实践:以山东省淄博市沈家村为例
第二节 聚焦侯家营:2000年以来的征地风波
第三节 完善土地征收的制度创新与制度构建
结语:地权视角下的乡村社会
第一节 农民与国家关系的重建:以地权调整为切入点
第二节 关注农民的地权意识、地权实践及其对土地的情感
第三节 关于中国地权问题的几点思索
参考文献
致谢辞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集体化时期山东淄博沈家村宅基地的演变与思考[J]. 何燕. 史学月刊. 2013(06)
[2]集体化时代国家建设征地的乡村实践——以山东省淄川区沈家村为例[J]. 何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3]土地公有制下的暗礁[J]. 党国英. 中国新闻周刊. 2011(40)
[4]中国农村土地纠纷中农民的心理状况分析及认知调整[J]. 高瑞琴. 农学学报. 2011(10)
[5]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J]. 陆学艺. 社会学研究. 2011(04)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社会心理变迁[J]. 乔夏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03)
[7]农村土地改革的根本出路[J]. 于建嵘. 南风窗. 2010(26)
[8]农村征地中政府责任的缺失与加强[J]. 江明生. 理论探索. 2010(05)
[9]“三农”问题与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J]. 温铁军. 资源导刊. 2009(02)
[10]我国征地制度的演变与改革目标和改革路径的选择[J]. 严金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01)
博士论文
[1]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 邓群刚.南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54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15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