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础研究对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1-17 21:37

  本文关键词:基础研究对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视角 出处:《科学学研究》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基础研究 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 技术引进


【摘要】:运用中国地区面板数据对基础研究的技术拉动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基础研究在整体上对技术进步存在促进作用;但未能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这两条途径促进技术进步。进一步的门槛检验表明我国基础研究强度最优区间为0.058-0.084,且基础研究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呈倒"N"型关系,通过技术引进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呈"U"型关系。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强度低于最优区间,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有助于改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技术拉动效应。
[Abstract]:Using panel data in China to test the technological pull effect of basic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basic research on the whole has a role in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further threshold test shows that the optimal range of basic research intensity in China is 0.058-0.084. And the function of basic research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nverted "N" type relationship, and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U" type relationship. At present, the intensity of basic research in China is lower than the optimal range. Further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in basic research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pulling effec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作者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2GM008) 山东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1CJJJ22)
【分类号】:F113.2
【正文快照】: 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研发资源相对匮乏,如何在国内技术创新和国外技术引进二者之间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以及在国内技术创新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型研发活动之间的资源配置,此类技术选择和研发结构优化问题对我国技术进步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国内研发投入以及国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姚永玲;;从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看科技政策[J];管理世界;2009年12期

2 李平;许家云;;国际智力回流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区差异及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1年03期

3 刘新同;;我国经济增长与研发经费支出的协整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9期

4 刘常勇,谢洪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J];科学学研究;2003年03期

5 李宾;;国内研发阻碍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吗?[J];科学学研究;2010年07期

6 李平;;国际技术扩散的路径和方式[J];世界经济;2006年09期

7 傅晓霞;吴利学;;技术差距、创新环境与企业自主研发强度[J];世界经济;2012年07期

8 黄凌云;范艳霞;刘夏明;;基于东道国吸收能力的FDI技术溢出效应[J];中国软科学;2007年03期

9 王俊;侯守国;;我国R&D活动类型结构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新敏;吴晓波;;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钟娟;张庆亮;;金融市场发展对中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检验[J];财贸研究;2010年05期

3 刘璐;杨蕙馨;;中国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与作用的探索性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08年02期

4 周绍东;;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R&D补贴:一个博弈[J];产业经济评论;2008年03期

5 李平;宫旭红;;国际引文技术知识扩散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J];产业经济评论;2011年03期

6 魏少玲;刘丽娜;;基于技术出局视角的行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国产手机行业的案例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11期

7 宋可欣;钟睿;;FDI吸收能力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1年03期

8 冯博,樊治平,王建宇;组织知识存量的有效性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张优智;;技术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基于1987~2009年的数据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刘建国;李国平;张军涛;;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方伟;;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2 周永涛;;金融发展、FDI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门槛模型分析——兼论政府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导向[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邢艳楠;姜艳萍;;一种基于语言信息的个体隐性知识存量综合评价方法[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邵全权;李晓慧;;关于保险业反垄断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A];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3[C];2013年

5 肖志雄;;知识冗余对知识吸收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服务外包企业的经验证据[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6 白仲林;赵亮;;城镇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实证分析——伪面板数据门限自回归模型的估计与检验[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7 赵国庆;张中元;;基于不同产权形式的FDI溢出效应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0卷)[C];2009年

8 沈坤荣;郑安;;内生经济增长框架下政府R&D资助方式的探讨[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9 彭方平;王少平;吴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多重均衡现象——基于动态门槛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4期(总第26期)[C];2007年

10 李平;许家云;;国际智力回流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区差异及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高映红;基于核心企业的集群网络式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珊珊;中国汽车企业吸收能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张金胜;中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杨阳;战略联盟演化中组织间学习对联盟绩效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谢廷宇;全球生产网络下当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周西南;FDI对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蔡玮;工业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杜郁文;组织促动因素、知识管理程序对核心竞争力及创新绩效关联性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肖志雄;服务代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文晶;国际进口、外国直接投资、外国专利申请与我国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苏朋;FDI对创新影响的区际传递机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黄汉涛;网络嵌入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古丽米热·马合木提;新疆民营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杨惠惠;云南省州市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婧娴;高校知识扩散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D];中原工学院;2011年

7 孟庆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王磊;吉林省中小企业IT吸纳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邓萍;金融发展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田朔;出口贸易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宇;蒋殿春;;FDI、产业集聚与产业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制造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8年01期

2 黄顺武;;R&D与FDI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8年02期

3 连玉君;程建;;不同成长机会下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2期

4 王海鹏,田澎,靳萍;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G ranger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5年07期

5 单红梅;李芸;;1991-2003年间中国科技投入经济效果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06年09期

6 傅晓霞;;企业研发效率测度与比较——以中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为例[J];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7 谢洪明,刘常勇,李晓彤;知识管理战略、方法及其绩效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10期

8 刘建翠;;R&D和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09期

9 李平;崔喜君;;进口贸易与国外专利申请对中国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10 王琴梅;殷培伟;姚宇;;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驱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LMDI分解法[J];经济经纬;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一白;美国政府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J];科技信息;1999年08期

2 王文瑞;正确认识和把握科技发展的规律——学习张涛副省长关于“如何看待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文章的体会[J];河南科技;2001年07期

3 蔡祖森;;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各国的考察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5期

4 李建建;郑亚伍;;我国自主创新的内涵及战略意义[J];科技与经济;2006年01期

5 郭元源 ,池仁勇 ,丁峥嵘;浙江省区域持续技术创新能力浅析[J];经济论坛;2004年16期

6 李志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12期

7 胡晓娟;引领时代潮流推动技术创新——关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理论思考[J];开发研究;2002年04期

8 ;对比利时、瑞典技术创新与产品结构调整的考察[J];中国经贸导刊;1997年19期

9 江泽民;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J];党的文献;2000年01期

10 曹燕萍;蔡忠雁;陈懿峗;;我国政府R&D补贴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金融经济;2008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谈新敏;宋保林;;论技术创新人文化的价值[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2 毛洪建;彭福扬;;技术创新生态化——人类文明转型之路[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金凤;;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A];2005年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占仓;;技术创新与地理学发展[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5 陈嘉华;;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由之路[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王宏伟;王红梅;;浅议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7 仪德刚;李海静;;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与成效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8 刘本玲;;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成刚;;FDI与我国技术创新的关系——基于协整理论的研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于维栋;;和谐发展与技术创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红军;加强应用技术基础研究[N];经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刘莉;973:带动我国基础研究整体跃迁[N];科技日报;2006年

3 王文华;让民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N];发展导报;2001年

4 杨明栓;精心呵护技术创新幼苗[N];福建工商时报;2000年

5 本报评论员;以技术创新促进结构调整[N];辽宁日报;2002年

6 郭秀玉;重点扶持技术创新[N];珠海特区报;2007年

7 王银锋;郑州市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与规划[N];科技日报;2000年

8 曹秀娟;做大新兴产业要靠品牌和技术创新[N];山西日报;2004年

9 ;基础研究:如何放飞竞自由[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巩国强 通讯员 乔丽刚;向技术创新要竞争力[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郑云;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丁巨涛;技术创新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郝陶群;基于仿生学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理论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陈杰;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张宗庆;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8 柏永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探究[D];东北大学;2006年

9 杨建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东北大学;2006年

10 周旭;基于区域特色的重庆市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蓓;促进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2 江龙学;技术创新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蔚文靖;技术创新与山东省经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邓新梅;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凌瀚;论技术创新对提高德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王建梅;风险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7 马勇;产业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 易显飞;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张薇;技术创新与市场互动——中国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10 俞建群;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38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38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6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