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西安市居民消费分层化下的消费空间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3 22:27
本文选题:消费空间 切入点:消费分层化 出处:《兰州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城市消费空间作为一个权力、资本、文化、(经济)能力的场域,本身作为一种消费实体及消费行为载体,在城市空间中的集散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分割斑块类型,它承载了更多的传统理念、行为模式及文化诉求,是一种权力、资本、文化、能力博弈下的消费行为空间。在当代消费文化正在成为公共化、群体化文化形态的同时,由政府公共服务引导下的集体消费把社会空间也逐渐变成了消费对象。伴随消费市场的活跃、消费文化的扩张及群体阶层消费能力的分化,消费空间的扩张性、集散性、等级化、多元化、异质性等发展态势日趋明显,消费分层化借助城市空间中的权力导向、资本运作、文化导向等而成为影响城市社会空间建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城市独具特色的快速转型与消费模式理念变迁的浪潮下,受传统文化价值观根植性的影响,加之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渗透冲击,消费化社会下的“平民化、大众化”消费空间的凸显、网络消费时尚兴起下的电子商务爆炸式增长、赛博(Cyber)意识追逐下的虚拟与现实链接互补、信用卡及分期付款等新消费手段的不断推出、消费空间附加功能的丰富、消费行为的方式转变及消费理念的文化重构等,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势必蕴含着新的驱动机制。这使城市正转型为一个全面卷进消费狂潮的消费型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心逐渐由生产转向消费,根源于消费活动的消费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其与传统空间权力秩序、资本运作模式、消费世俗观的约束对抗,使认识和解释当代消费分层化及消费空间分异提出了新的问题:看与被看的视觉消费主导下的都市地理空间聚散斑块的实体消费与人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等)隐形作用下的潜意识消费理念并置、消费阶层复杂化与城市空间类型的混杂化互渗、消费分层化下的消费空间异化分形趋势、个人生存环境及消费空间的虚实双重化等。转型期,消费分层化引导下的消费路径是否遵循、依赖、逾越或打破、替代传统城市地理空间分割中隐含的消费供需制衡秩序?其如何影响权力资本运作下的消费空间分割及响应、文化导向下的社会化分层及消费空间分异、消费空间对女性的权力倾斜、个人身份分裂及社会矛盾冲突、群体性行为异化及消费偏好?本研究基于符号学、社会学、后现代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城市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发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从消费分层化维度解析消费空间结构及其分异。以西安市为例,分析消费分层化的空间化过程与路径,并通过不同类型消费空间与群体性分层消费的聚集及隔离进行对照叠加,对消费行为的区位选择及消费空间结构与响应进行分层化解析;以此为基础,讨论群体性消费行为的分异量化测度;基于供需制衡视角,通过权力和资本逻辑,居民消费能力的社会化分层及消费文化导向下的消费行为选择模式进行机制探讨。研究表明:第一,理论上,城市消费空间分层化是权力、资本、消费能力、消费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权力和资本在大陆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提供了分化、碎化的消费空间,但消费分层化是其消费空间分异的内在动力。转型期,我国大陆城市消费空间生产具有特殊性,即以权力为主导、资本为纽带,消费主体的消费能力分层与消费文化分异性的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消费行为空间。其中,权力将消费空间分异视为城市更新的经营途径及手段工具,资本将消费空间分层生产作为一种资本增值方式,而消费主体则依托自身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文化,通过强调消费分层化的心理认同及社会依附,进而影响消费空间的群体性分化和结构性分异。也就是说,居民的消费经济能力、文化理念差异化形成了消费分化及其消费空间需求分化,这促进了消费空间的层级化分异。消费人群的社会属性(按职业)分异性、经济属性(按收入)分层化、自然属性(按年龄、性别)离散化明显,并在地域选择上与消费空间的分层异化对应链接。第二,1990s末以来是西安市制度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消费空间生产快速发展,空间上呈现出由老城向城郊转移的趋势,功能上逐渐承担起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和吸引外来资本与人才的职责,而类型上则呈现出购物型、休闲型、体验型、文化艺术型、产业型等并存局面,等级化、离散性分化特征凸显,且与多元化、异质性的后现代特征混杂,空间上呈现以基于传统区位论的商业中心等级体系为主,后现代商业空间快速成长的态势。基于购物消费空间、服务性消费空间、特殊消费创新空间的解析,消费空间整体上的等级化和圈层化特征显著。受服务半径、规模级别、交通限制等的影响,消费空间斑块呈现分层聚类与排斥分散并存、商住隔离导向下的隐私性和边缘清晰化;而在消费空间内部,类型破碎化、单类型规模扩大化、复合化共赢、差异化互补等综合性加强。第三,西安市的日用百货等零售消费空间,多集中分布在居民区和商业聚集区,空间格局上与居住区人口密度呈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和耦合性。总体上,居民日常购物活动多为习惯性消费和周期性的反复消费,呈现出随距离衰减的圈层化规律。基于收入分层,其中中收入阶层日常购物活动空间的收敛性最强,由于职业限制下的时间安排的规律性,使得其购物消费空间相对较为局限,且集中程度最高,衰减率较高。居民服饰鞋帽等装饰性消费空间呈现出与人口分布的耦合关系,且集中与分散并存。“集中”表现在服饰鞋帽的消费活动往往发生在交通便利或者人口流动性大的大型商场或者专业服装批发市场之中,“分散”则表现在服饰鞋帽的消费经常伴随着城市居民居住的分散而分散。西安市居民服饰鞋帽等装饰性消费多在临近距居住地的大型商圈或交通便利的核心商业区,聚集于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或商业街,且多数为周末购物,夜间化趋势明显。奢侈品消费空间大多数集中在传统的大型商业圈附近。虽然消费频率次数和种类相对较少,但是消费欲望、消费满足感和重视程度很强,尤以女性为甚,占消费支出结构的比例较大。奢侈品的消费品牌符号意识最强。第四,城市消费空间从室外的非商业性活动更多的转变为营业性休闲消费场所。大部分的休闲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消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休闲的消费化”与“消费的休闲化”密不可分并相互促进发展。对于消费人群而言,消费的品位和爱好可以成为划分他们的标准。当其消费方式与所处的空间形态及其归属的社会群体需要相吻合时,个体即确立了其作为“自我”的社会角色,趋向于与身份、地位、个性等相同或相近的人一同进行消费活动,关注地位象征与实现自我的归属感与掌控感。第五,西安市的餐饮消费空间呈现中西混搭态势,整体上呈分散性。但是,在核心商圈聚集趋势凸显且复杂化和多样化。餐饮空间分布破碎化、嵌入化,居民的饮食消费职业性分异、年龄分异、籍贯分异明显:家庭式聚餐或朋友聚会多选择距离较近的餐厅或购物中心内的餐饮,而职业性的商业应酬则多数对消费档次、消费地区位等有较高要求,以核心商业区的高档餐饮为主;年轻一族偏爱自取式餐饮方式,年龄较大的则对中式传统菜系等偏爱。家乡文化意识使得餐饮消费聚集,但与地方文化的认同趋势明显。第六,西安市的特殊消费创新空间有两大特点:一是文化主题创意空间以中式茶馆、怀旧餐厅、风情酒吧等为主,传统的文化空间也正在逐渐向消费空间转变。二是旅游文化空间多依托建筑遗留或文化传承集中地,集中分布于明城墙内,在业态功能定位、配比等方面跳出老的思路,创造新的亮点以适合市场需要,如充分挖掘地理及人文资源优势,依托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等。这包括商业文娱型旅游空间、遗迹型旅游空间等。都市文化旅游消费空间分为三大圈层:位于中心的购物观光区,把购物空间、景点观光以及亲身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相结合;近郊游玩休憩区,把城市本土文化情节纳入游玩休闲中;远郊度假风情区,以享乐型消费和自然风光体验为主,观光旅游与消费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区分。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崔东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体系初探[J];消费导刊;2009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扬;转型期西安市居民消费分层化下的消费空间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62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62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