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人力资本产出弹性视角

发布时间:2018-04-01 07:30

  本文选题:人力资本 切入点:高等教育 出处:《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摘要】:我国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各区域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和高等教育经济增长贡献也存在差异。按照我国传统东、中、西的经济区域划分,利用2001—2010年面板数据,通过改进CD生产函数模型,考察各省市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研究发现: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弹性较低,但高等教育经济贡献率较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产出弹性较高,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中部地区居中。因此,东部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中部应通过改善就业环境留住人才,而西部应强化基础教育。
[Abstract]: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actor endow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and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output elasticit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n different regions.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regions of east, middle and west of China, by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2001-2010,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by improving the model of CD production func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rate of higher education is higher, the elasticity of human capital output is higher in the western region, but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s limited, and the middle region is in the middle.Therefore, the eastern part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higher education, the central part should improve th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to retain talents, and the western part should strengthen the basic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联研究”(12ZD069)
【分类号】:G649.2;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教育与经济;2001年01期

2 杨亚军;李洪天;;江苏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及分析[J];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3 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估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秉镰;刘勇;;对我国公路水运交通省际资本存量(1952-2004)的估算[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刘宇;;教育对经济影响的测算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王友广,陈清华,方福康;中国分地区资本-产出比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张晓阳;;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研究[J];财经科学;2010年04期

5 胡兵,赖景生,胡宝娣;二元结构、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7期

6 龚六堂;颜瑾;;耐用消费品与储蓄[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6期

7 薛俊波,王铮,朱建武,吴兵;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9期

8 肖红叶,郝枫;资本永续盘存法及其国内应用[J];财贸经济;2005年03期

9 王玺;;中国经济结构变革与资本存量的动态估计——基于财政学视角的一个初步考察[J];财贸经济;2012年03期

10 陈晓谦;;高等教育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率贡献的测算[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宁本涛;李雪峰;;近二十年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探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阮艺华;;财政分权、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薛占栋;;深圳物质资本存量估算[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洪安;王梓臻;;人力资本政策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宋洁尘;叶素云;叶振宇;;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7 冯云;;中国省际教育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再测度及差异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8 颜敏;王维国;;基于时变参数的我国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估计[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0卷)[C];2009年

9 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1期(总第9期)[C];2003年

10 云鹤;刘涛;舒元;;协调改善、知识增进与经济持续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4期(总第12期)[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9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万波;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戴小玉;高等教育与陕西区域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许鞍铭;湖南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戎梅;我国物流效率的贸易效应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5 包天为;经济周期中的“信息变速器”效应[D];南京大学;2011年

6 徐玉锋;人力资本、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李晶;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凯兵;中等职业教育产出对上海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晓琴;内蒙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10 马原;房地产调控对经济系统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袁锐锷,吴超林;亚洲“四小龙”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模式比较[J];教育与经济;1996年01期

2 李洪天;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 崔玉平;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慧;余利霞;;四川省与全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7年06期

2 蒋满元;;制度变迁、二元经济转型与我国经济增长:一种回归分析与因果推导[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吴昌南;韶关市劳动力产业分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杨俊;吕林光;罗莹;;高等教育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从人力资本存量的角度[J];西北人口;2007年06期

5 安世全;刘明军;;电信通信能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秦宝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之四)[J];中国统计;1993年04期

7 王春元;;政府教育支出分配、经济增长及教育政策取向[J];财经论丛;2010年03期

8 张雄;巴格瓦蒂假说与外国直接投资的社会效应[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管怀鎏;;南通工业经济运行中投入与产出结构变动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张海燕;李慧玲;;从投入要素分析产业结构对长春市经济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玉平;;公共教育支出的经济价值[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2 许云;黄少安;;租税互替,地方政府房地产政策选择[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范丽霞;;湖北省主要农产品技术效率比较与实证考察[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柳思维;吴忠才;;基础设施对城市商圈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法的研究[A];中国商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C];2008年

5 郑照宁;刘德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及对中国的应用[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霍凌汉;闫庆悦;;中国能源、土地和水资源的“增长阻力”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李金勇;郑丕谔;王维斌;;一种新的企业决策和评价方法[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郭晓合;李巍;;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方政府转型效应分析[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9 何玮;;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对产出的影响的实证[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10 张学良;孙海鸣;;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1993-200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佐县;增加各要素对油气生产贡献率[N];中国石化报;2008年

2 张军;经济增长能否持续?[N];经济观察报;2004年

3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程元宁;强化人力资本 实现经济转型[N];厦门日报;2008年

4 范剑平邋王远鸿;影响当前我国经济的两大国内外因素[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李扬;诠释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N];新华日报;2007年

6 郭克莎;把握好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汪蕊;广州办电信行业审计获高度评价[N];中国审计报;2008年

8 ;审慎看待“中国经济率先复苏”[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9 记者 陈剑;招行启动人才战略系列报道[N];天津日报;2006年

10 外经贸研究院课题组;份额更大 速度更快[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敏;创新型国家建设的R&D资源配置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高宇明;基于时变参数的中国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向其凤;中国碳排放总量产业间分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4 张永凯;全球R&D活动的空间分异与新兴研发经济体的崛起[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何刚;中国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梅冠群;我国“资源诅咒”形成的条件与路径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7 杜鹃;专利保护水平模型及相关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8 阎虎勤;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唐家龙;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1952-2007)[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勇;耕地产出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晓静;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效率与产出弹性的门限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3 李永平;人力资本与福建经济增长探讨[D];厦门大学;2008年

4 吴之亮;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李文煜;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6 周芳;税收优惠对财务保守性上市公司生产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JIRANGDA ARUNCHAWEE(泰彩芳);“一镇一品”旅游土布产品竞争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王红建;我国经济增长技术效率测定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孟佳;财政补贴对不同规模上市公司生产率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曾菊英;基于产出弹性、TFP增长率与冲击力研究的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D];浙江工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94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94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a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