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城乡二元结构下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9 20:03

  本文选题:人口老龄化 + 居民消费 ; 参考:《商业时代》2014年33期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社会承受着越来越重的抚养负担,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未富先老"的状态下。关于城乡居民消费与老龄化关系的研究,以往的文献都是在假设城乡老龄化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但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居民收入、消费以及老龄化水平都不相同。本文基于城乡老龄化水平的差异,运用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考察城乡二元结构下,老龄化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不同影响。实证分析发现,城镇地区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水平负相关,而农村地区老龄化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不显著。文章从城乡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收入水平、家庭结构、消费行为以及老龄化的社会影响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Abstract]: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aging speed of popul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accelerated, the society is bearing more and more heavy burden of mainten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ociety in our country is in the state of "getting old before getting rich".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and aging,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aging is the same, but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dual structure, the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and aging levels are different.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aging level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uses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0 to 2012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aging on the consumption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under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ging in urban areas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consumption level of residents,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ing and consumption in rural areas is not significa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come level, family structure,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impact of aging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西南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硕士重点项目(CX2014SZ39)
【分类号】:C924.24;F12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保罗·舒尔茨;;人口结构和储蓄:亚洲的经验证据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2 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1989—2004[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3 于潇;孙猛;;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4 王金营;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6年01期

5 毛中根;孙武福;洪涛;;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比较分析[J];人口研究;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超;周晔;;储蓄率、经常项目顺差与人口结构变迁[J];财经研究;2011年01期

2 张琼;白重恩;;抚养负担、居民健康与经济增长——影响我国县市经济发展的人口特征因素[J];财经研究;2011年07期

3 刘洋;;香港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当代港澳研究;2011年01期

4 李通屏;郭熙保;;人口控制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刘毅;杜彬;;人口增长能拉动消费吗?——模型及广东的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陈忠斌;蔡东汉;;总消费增长的路径选择——基于总消费分解的经验分析[J];发展经济学研究;2011年00期

7 彭建平;李永苍;;FDI直接出口效应和间接出口效应——基于区域视角的实证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贺书伟;郑珍远;;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和货币需求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易行健;张波;;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政策分析[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年03期

10 刘汉辉;;论扩大内需与人口消费红利[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蒋静婷;;人口结构转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A];当代港澳研究·第9辑[C];2013年

2 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1期[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5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杨玲玲;资产价格对中国居民银行储蓄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杨文杰;适应中国人口流动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小伟;人口老龄化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磊;陕西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吴晓恺;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郭望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章亚男;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消费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6 朱铮;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梅秀花;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1年

8 秦跃战;河南农村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张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函数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10 郭一文;人口消费行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涛;;论老龄化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4期

2 韩立岩;中国收入——消费关系的协整分析与模糊分析[J];管理世界;1998年05期

3 李响;王凯;吕美晔;;人口年龄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J];江海学刊;2010年02期

4 廖成林,青雪梅;基于协整理论的中国宏观消费函数分析[J];经济科学;2005年01期

5 孟昕,黄少卿;中国城市的失业、消费平滑和预防性储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06期

6 刘文斌;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制约[J];经济学动态;2000年09期

7 刘社建,李振明;我国消费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3年06期

8 保罗·舒尔茨;;人口结构和储蓄:亚洲的经验证据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9 秦朵;;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总量研究[J];经济研究;1990年07期

10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过国忠;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增强科学发展能力[J];江南论坛;2005年07期

2 衣艳芳;;试论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2期

3 沈开艳;;上海率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障碍及其成因分析[J];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4 陆学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李淼;;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探讨[J];求实;2010年10期

6 陈国绪;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焦必方,祁阳;上海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与对策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陈米;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民增收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罗涛;;从农村生产力的角度求索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之路[J];理论月刊;2008年02期

10 辛章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与应有的方向[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志礼;曲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测度及其变革的制度创新探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高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沈开艳;沈桂龙;刘社建;黄国华;;上海率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成因与对策[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4 王淑贤;;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创造农村现代化的平等机遇[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5 王士兰;;加快转变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探讨——以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省为实证[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张永翊;任连娣;;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探析[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7 杨圣坤;;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司法能动与克制[A];2013年第七届法律文化全国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郭树清;;下一步改革的重点[A];2008中国改革论坛——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文集[C];2008年

9 王再兴;;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农村公共服务[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雪原;;“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理论解释与模型分析[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雪根;苏州应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N];苏州日报;2008年

2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 景天魁;不能说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差距就可以大一些[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贺雪峰;如果农民进城失败怎么办[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4 记者 刘佳;北京应废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地方法规[N];北京商报;2008年

5 陈福郎;城乡二元结构向何处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6 范彩萍;加速城镇化破解二元结构[N];石家庄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杨平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N];海南农垦报;2010年

8 金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解决“三农”问题[N];中国矿业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顾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或成农村改革重点[N];中国证券报;2013年

10 记者 倪迅;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颜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宁;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特征及其改革路径[D];燕山大学;2009年

2 彭浩;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公平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杨冲;上海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刘方歆;株洲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5 周世强;试论当代中国农民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弥合[D];吉林大学;2008年

6 王红;城乡二元结构对和谐社会影响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孙绍军;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公平的影响及对策[D];贵州大学;2009年

8 刘宇航;日本经验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中国农业环境保护[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贾晓燕;河南农民外出打工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10 杨晓娜;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67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67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c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