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新格局与内陆地区发展战略选择
本文选题:经济区域划分 + 区域经济格局 ; 参考:《财经科学》2014年05期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内陆经济崛起成为重大新特征;区域经济格局日益细化并呈现区域化、城市化和网络化;经济增长极的多元化。在国际国内经济新形势下,内陆地区必须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审视和选择:一是加快"双重"开放,逐步形成内外源结合的开放型经济模式;二是投资驱动先行,逐步形成投资与创新双轮驱动型模式;三是政府推动先行,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协调分工型模式;四是特大城市优先,逐步形成特大城市区域主导型网络模式。
[Abstract]:In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era, a series of new features have emerged i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pattern: the rise of inland economy has become a major new feature; the regional economic pattern has increasingly refined and presented region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networking;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poles. Under the new economic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land areas must re-examine and choose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irst, to speed up the "dual" opening up, and gradually to form an open economic model that combines internal and external sources; and second, to drive investment ahead of others. Third, the government should push ahead and gradually form the coordinated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fourth, the mega-city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and the regional dominant network mode should be gradually formed.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市社会科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JBK130406)”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内陆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成都案例》(ZST12-14) 四川省委党校重大研究项目《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成渝经济区为典型样本》的资助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勇;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J];地理学报;2005年03期
2 吴一群;刘榆;;刍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启示[J];东南学术;2009年01期
3 徐晓明;;我国的经济类型区和综合经济区划分新探[J];经济地理;2006年S1期
4 王军;潘方勇;;“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05期
5 刘伟;蔡志洲;;我国地区发展差异与经济高速增长持续能力——地区发展差异是提高反周期能力和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资源[J];经济学动态;2009年04期
6 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7 杨龙;胡慧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对府际关系的影响[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丁瑶;;内陆地区推进开放型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改革;2008年06期
9 刘勇;"十一五"期间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年;李端升;;对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再认识[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顾锋;梅琳;;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焦玮;张翔;;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徐英;;贵州省县域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5 王学勇;;江苏省县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和空间格局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6 冯利萍;千庆兰;;东莞市镇区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7 卢荣善;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胡建国;;制度创新:安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徐蕾;刘学敏;;论“资源优势陷阱”效应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北方经济;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于守华;;苏州市及周边地区创新软环境对提高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启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3 盖斌;;水电站水库移民补偿研究[A];乌蒙论坛[C];2006年
4 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5 李文溥;龚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导向的粗放型增长与国民收入结构失衡[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6 王叶军;;后危机时代京津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基于京津冀都市圈的实证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姜照华;许莉;赵奥;;经济增长核算的分配理论及方法:对中国的测算[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杜跃平;王开盛;;创新文化与技术创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9 陈永国;;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的理论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秦耀辰;张丽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苏建兰;云南松茸产业链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李国栋;董事会职能影响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9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丽萍;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关系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产业化及特色空间布局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瑞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张岚;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宠华;白银市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唐宁;中国融入中日韩经济圈效应探讨:发展中大国经济一体化理论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张志良;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蒋华夏;长江三角洲城市竞争力变化趋势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青海PRED系统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国华;新疆棉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大道;;二○○○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1986年02期
2 金凤君;我国空间运输联系的实验研究——以货流为例[J];地理学报;1991年01期
3 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4 刘勇;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J];地理学报;2005年03期
5 陈耀西,陈红根;试论西部大开发与国防建设[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01期
6 杨明洪;孙继琼;;中国地区差距时空演变特征的实证分析:1978—2003[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刘芬;邓宏兵;李雪平;;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8 胡序威;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J];经济地理;1982年01期
9 周一星,张莉;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2000年01期
10 范恒山;;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罗天昊 王孟龙;[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频;;论地域文化与区域特色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6年04期
2 王淑萍;;试论全球金融危机中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J];科学之友;2010年09期
3 陈建华;;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J];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07期
4 张维宸;韩忠_g;;未来区域经济格局下的国土规划[J];中国土地;2011年07期
5 周玲;;关于宁夏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定位问题[J];宁夏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6 唐镇乐;冯燕;;海南区域经济布局与创新[J];新东方;2009年04期
7 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中国财富人群空间分布与流动特征[J];经济地理;2009年08期
8 陈斌;;碳税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与效应[J];税务研究;2010年07期
9 德吉央宗;;西藏优化区域经济格局基本思路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张文宣;;后金融危机时代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变化趋势分析[J];天府新论;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聪林;杨深;韦亚平;;“新区域经济格局”与“省域内赶超”——东部沿海后发地区的增长战略与空间政策导向[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王春燕;高铁开通:重塑区域经济格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王博;卓尼区域经济格局初显效益[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3 刘桂梅 刘志刚;晋源街道区域经济格局新[N];山西日报;2001年
4 周飞(作者单位:省经济信息中心);安徽区域经济格局回顾与展望[N];安徽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刘晓午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袁钢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魏后凯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曹和平;谏言重庆[N];中国经营报;2009年
6 尔学礼;转型发展助推汾阳“提速”[N];吕梁日报;2010年
7 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 许江山;日本经济:辉煌不再前途黯淡[N];期货日报;2010年
8 张晨 整理;巩固升势,关键节点上再发力[N];新华日报;2009年
9 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 安徽交易团团长 张丹宁;全力推动安徽商务经济科学发展[N];国际商报;2010年
10 市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 曹刚;完善功能 建设宜居魅力雅安[N];雅安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红瀚;中国西部区域经济格局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郭可;产业结构升级视角下的临港产业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孙瑜;山东省区域经济格局及其演变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2 程钰;山东省“三维目标”评判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乐;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与重庆经济发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4 曹焕俊;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及优化升级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李强;温江区财政经济现状分析及投融资建议[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6 屈俊彪;县域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70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70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