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区域消费与经济、人口重心演变的时间多尺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5 09:00

  本文选题:消费重心 + 经济重心 ; 参考:《经济地理》2014年01期


【摘要】:以1952—2011年我国分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GDP和年末总人口分别表征区域消费、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采用重心模型结合回归分析与EMD方法,在界定三者重心转移轨迹基础上,从时间多尺度视角揭示60年来我国省区消费重心的演变特征及与经济、人口重心相互作用关系的演变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消费重心在纬度与经度向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演变特征,纬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的演变主要以30年尺度及趋势为主,今后有向北移动的趋势;经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主要以8.5年的短时间尺度和世纪尺度为主,短时间来看区域消费重心将向东移动。②区域消费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存在较显著相关关系,但三者间的交互响应关系在时间多尺度的纬度向和经度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整体来看,纬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基本上对消费发展起着拉动作用。中长时间内,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中短周期内,人口数量的变动对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不显著,长期来看,对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经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变动促进消费水平的改善。中周期内,经济发展与消费呈相互制约关系。中长时间尺度中,人口数量的变动不会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最后提出促进区域消费水平的建议。
[Abstract]:The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in China from 1952 to 2011 and the total population at the end of the year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regional consump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quantity respectively. The gravity center model combined with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EMD method was used to define the trajectory of the three centers of gravity transf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and multi-scal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umption center of China's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the past 60 years and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er of gravity and the economy and the center of pop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ional consumption center of gravity in China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ime scales in latitude and longitude.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consumption center of gravity is mainly 30 years scale and trend up latitude, and it will move northward in the future. Longitude upward, regional consumption center of gravity is mainly 8.5 years of short time scale and century scale. In a short time, the regional consumption center will move eastward.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regional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Bu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latitude and longitude between the three. Overall, latitude upward, short perio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ically plays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mption.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two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promote each other. In the medium and short period,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quantity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consumption level. In the long run,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consumption level.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quantity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consumption level. In the middle cyc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umption are mutually restricted. In medium-and long-term scale,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does not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consumption level.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regional consumption level.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28)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11KJB170003)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地理学)
【分类号】:F124;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兴榆;黄贤金;赵栻泰;王倩倩;陆汝成;赵小风;;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2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3 张衍广;林振山;李茂玲;梁仁君;;基于EMD的山东省GDP增长与耕地变化的关系[J];地理研究;2007年06期

4 汤放华;陈立立;;1990年代以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差异的演化过程[J];地理研究;2011年01期

5 陈玲玲;杨慧;;我国入境旅游客源与旅游外汇收入的多尺度对比研究——EMD方法的新应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6期

6 文启湘,冉净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和谐性及其测度[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8期

7 余向洋;沙润;朱国兴;胡善风;;基于EMD的景区客流波动特征及其组合预测——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10期

8 张蕊,田澎;中国城镇居民10年消费结构变化实证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02期

10 蒋云飞;罗守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及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凌;孙燕;;中国耕地保有量多时间尺度分析(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6期

2 陈成忠;林振山;孙娴;;山东省粮食产量的动力学预测及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3 杜建丽;林振山;张真真;刘会玉;;基于EMD的河北省人口净增量与粮食净增量的相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4 张月丛;孟宪锋;;基于Morlet小波的河北省耕地数量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5 刘志凌;孙燕;;我国耕地保有量多时间尺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6 周凤杰;张爱平;马楠;;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分异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7 肖志光;;中国保险市场地区差距:1989-2008[J];保险研究;2009年12期

8 胡冰川;吴强;周曙东;;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9 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10 原艳梅;林振山;陈玲玲;;基于EMD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成文;余华银;张志平;;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效应分析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陈娟;林龙;叶阿忠;;基于分位数回归的中国居民消费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肖志光;;中国保险市场地区差距:1989——2006[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4 陆汝成;黄贤金;黄飞鸿;张兴榆;赵小风;;新兴边境城市耕地保护:态势、问题及策略——以广西崇左市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吕爱清;胡大伟;邱爱保;卞新民;;江西食物总量变化的小波分析与回归模型[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任宏;;浅谈地理信息科学的全民化教育[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军民;侯艳玉;;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目标一致性评估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苏占胜;陈晓光;;1951-2000年宁夏小麦产量变化特征分析[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9 胡琳;苏静;张侠;王琦;张文静;;陕西经济重心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重心路径演变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10 陈筠婷;兰波;;重心视角的广西人口与工业发展时空关联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东皇;中国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增长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闫磊;中国西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彭远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牟岩;中国居民休闲消费需求的宏观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6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沈国琪;区域知识资本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黄昭昭;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璐;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澄民;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粤;广东省城市经济差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包晓东;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区域出口贸易模式的转变[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南洋;外资企业所得课税调整对我国产出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于淼;辽宁省县域房地产发展问题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6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齐雪芹;“三型社会”视域中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赵今朝;基于持久收入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李绍刚;人力资本与广东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宏梅,陆林;中国入境旅游者增长的周期性波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韩冬炎,陈蕊;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商业研究;2004年14期

3 张涑贤;何汉东;;陕西省服务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10期

4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5 谭少华,倪绍祥;江苏省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6 梁仁君,林振山,陈玲玲;我国水资源需求量动力学预测及对策建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7 金晓斌;易理强;王慎敏;周寅康;;基于协调发展视角的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8 韩书成;濮励杰;;江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9 雷广海;刘友兆;陆效平;;江苏省13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及驱动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10 孙慧钧;;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以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熊学慧;[N];中国经营报;2005年

2 吴启富 刘 盈;[N];中国信息报;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振霞;李含琳;苏朝阳;;河南省1987-200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01期

2 徐艳艳;于洋;;甘肃省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9年02期

3 丁焕峰;李佩仪;;建国以来广东省人口重心与就业重心演变轨迹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4期

4 王心;李志俊;;经济人口重心的动态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J];生态经济;2008年02期

5 傅娟;;建国以来新疆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动态转移轨迹与区域经济发展[J];新疆财经;2011年02期

6 汤放华;陈立立;;1990年代以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差异的演化过程[J];地理研究;2011年01期

7 许家伟;侯景伟;宋宏权;乔家君;;1990—2009年中国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为例[J];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8 张平;黄建山;;1952-2005年我国消费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年18期

9 王言峰;陈s,

本文编号:1932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32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c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