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后发展地区区域一体化的问题、特征与建议——对中部江西省丰樟高地区区域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15 14:03
【摘要】:近年来,区域一体化与区域整合逐渐成为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针对学术界关于我国中部地区区域一体化研究较少的状况,本研究以中部地区的丰城-樟树-高安一体化区域为例,从多层次区域管治视角,探究了该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城镇发展、产业分工、基础设施、流域开发以及跨界冲突等问题。研究发现,与区域一体化推进程度较高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同,中部地区区域一体化体现出近域竞争激烈、缺乏一体化机制、跨界整合困难、忽视生态保护等特征。最后,为推进区域一体化,提出建立多层次区域管治体系机制、编制区域一体化规划、建立跨界合作基金等政策建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have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main directions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lack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central China, this study takes Fengcheng Zhangshu Gaoan integration region in the central region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level regional governance. The problem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dustrial division, infrastructure, watershed development and cross-border conflict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this area are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unlike the developed coastal areas with high degree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the central region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nse competition in the near region, lack of integration mechanism, difficulty in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nd neglec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Finally, in order to promote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such as establishing multi-level regional governance system mechanism, drawing up regional integration plan and establishing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fund.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竞争性区域主义的空间规划和区域建构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41071107)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广;;中部振兴新战略:培育第二增长极[J];财经界;2004年11期

2 叶嘉安;徐江;易虹;;中国城市化的第四波[J];城市规划;2006年S1期

3 薛凤旋,杨春;外资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3期

4 代合治;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02期

5 于涛方,李娜;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整合研究[J];规划师;2005年04期

6 张京祥;罗小龙;殷洁;;长江三角洲多中心城市区域与多层次管治[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1期

7 徐江;;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空间关系的转变[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1期

8 杨春;;多中心跨境城市一区域的多层级管治——以大珠江三角洲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1期

9 饶芬;;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涵义及中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05年12期

10 张秀生;卫鹏鹏;;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建喜;;建国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出现的3次高潮及原因[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2 周华波;严金泉;张星星;杨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指标与现实状况矛盾化解——以苏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3 郑文晖;;块状经济主导下的浙江省城镇化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4 徐海贤,庄林德;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制约因素、动力机制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叶泽田;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动向及其特点[J];北京测绘;1998年01期

6 曾鹏;杨德云;;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城市群区域范围界定的探讨及其与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差距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5期

7 张贡生;;论新城市群建设[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

8 彭荣胜;;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9 谷人旭;;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础与驱动机制[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5期

10 刘宇,刘德钦,马维军;城市化研究的GIS方法[J];测绘科学;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征涛;祁蕊;;主动还是被动——对我国城市化路径的思考和建议[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传冲;;重庆城市化与商品流通关系的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白永平;周亮;王世金;;低碳经济与水资源短缺背景下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整合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5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6 李小建;覃成林;乔家君;葛震远;樊新生;许家伟;苏朝阳;王发曾;吕金嵘;赵俊远;夏为丽;;第九章 中原城市群经济布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7 秦耀辰;张丽君;;郑汴城市整合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8 陈群元;尹长林;;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评判研究——以长株潭和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9 王士君;冯章献;;中国东北地区四中心城市功能关系优化[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方创琳;宋吉涛;张蔷;李铭;;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形成与空间分异格局[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高丽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整合方法及成果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杨馥源;政府间关系与城市治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鹏;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伟;城市新产业区演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曲晓琳;基于价值链的我国山东半岛港口群整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春秋;西部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庞芹;山东省会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与一体化发展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6 王志建;山东省城市化水平“梯度”现象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7 马文亮;基于协同理论的兰—西城镇区域协同演化的定量描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徐林慧;基于武汉城市圈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吴铮;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董淑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利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保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困境及出路[J];城市规划;2004年10期

2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1期

3 王德,郭洁;沪宁杭地区城市影响腹地的划分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6期

4 于涛方,吴志强;昆山城市竞争战略与经营策略的动态演变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3期

5 张颖,赵民;论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关联性[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4期

6 于涛方,吴志强;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世界500强"投资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2期

7 赵永革,周一星;辽宁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01期

8 薛凤旋,杨春;香港-深圳跨境城市经济区之形成[J];地理学报;1997年S1期

9 罗小龙;沈建法;;跨界的城市增长——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10 罗小龙;沈建法;;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模式及其理论框架分析[J];地理学报;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忠;;近代中国区域城市的经济关系——基于对上海与无锡互动的考察[J];江海学刊;2011年03期

2 张国平,邱风,唐勇;区域城市“经营—管治”契合分析及其一体化制度安排[J];经济学家;2005年02期

3 姚音;;以区域品牌或可切分底层市场[J];21世纪商业评论;2005年05期

4 谢杲馥;彭文斌;;“市”说新语——跨区域市镇的学界述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1期

5 邓绍云;邱清华;;区域城市节水决策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9期

6 ;新热点——泛北区域城市合作[J];当代广西;2012年15期

7 陈炜;;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余构雄;李力;;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区域城市星级酒店竞争力——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研究[J];经济管理;2010年06期

9 陈炜,李映涛;略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的不平衡[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鲁克亮,陈炜;略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孔向日;王云齐;王建廷;;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关于滨海新区产业传导与区域城市建设的研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鹤春;孙赛楠;邵祥东;;关于辽宁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契合发展的对策研究[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3 侯冰婕;;以新制度经济学重构跨区域城市规划体系[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4 李健民;杨耀武;张仁开;刘小玲;;长三角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的若干思考[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易红涛邋王晔 李子俊;19个城市市领导“各显神通” “一分钟推介”说优势夺眼球[N];南京日报;2008年

2 孙金红邋杨国兴;开发区三大工程力促区域城市面貌大变样[N];承德日报;2008年

3 郑蔚 朱燕亮;核心区域城市仍然发挥龙头作用[N];中国工商报;2009年

4 记者 吕晓扬;我市推进绿道网规划建设[N];潮州日报;2011年

5 ;城市再造的科学实践[N];陕西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史学慧 通讯员 段广慧;争当湘粤赣省际区域城市“领头羊”[N];湖南日报;2010年

7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喻新安 杨兰桥 刘晓萍;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N];光明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李芳芳;关注区域城市 寻求合作机会[N];建筑时报;2009年

9 记者 赵蕴颖;十三个城市携手应急救援[N];大连日报;2011年

10 特约通讯员 高云宏;易门将新建三个重点区域城市项目[N];玉溪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佟宝全;区域整合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满强;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广庆;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朱雪文;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W,

本文编号:2124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24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4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