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贸易开放与中国劳动市场波动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trade opening, the fluctuation of labor market in China has also changed obviously. By deducing the labor demand model based on monopoly competition, we use our country's industrial enterprise database from 1998 to 2007 to test whether the fluctuation of labor market i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s aggravated or not. And further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rade opening on the labor market fluctu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ndustrial sectors. Empirical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when exogenous shocks cause wage prices to rise (or decrease) by 1, The labor demand in the high-tech sector will be reduced (or increased) 0.265-0.272, while the labor demand of the enterprises in the low-tech sector will be reduced (or increased) 0.258-0.260. The demand in the high-tech sector will be more flexible than that in the low-technology sector. It means that workers will face increased employment risks and income fluctu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further, the aggravation of labor market volatility i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will be further expand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pen trade, and the conclusion is robust. The empirical findings provide valuabl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abor market under industrial adjustment, such as organizing supervision of labor rights and interests, encouraging workers to participate in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argaining position of worker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conomic, spiritual and daily life fluct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mployment, the mechanism of early warning, relief and help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the labor groups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与我国亚太地区FTA策略研究”(编号:13CGJ036) 西南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国际贸易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编号:JBK120403),青年教师成长项目(编号:JBK130121)
【分类号】:F124;F752;F24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5期
2 周申;易苗;王雨;;外商直接投资、外包对中国制造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J];经济经纬;2010年01期
3 李娟;;全球化、劳动需求弹性与就业风险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2年03期
4 丁赛;董晓媛;李实;;经济转型下的中国城镇女性就业、收入及其对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7年04期
5 潘士远;;贸易自由化、有偏的学习效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6 蔡f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7 陈钊;陆铭;佐藤宏;;谁进入了高收入行业?——关系、户籍与生产率的作用[J];经济研究;2009年10期
8 周申;李春梅;谢娟娟;;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研究述评[J];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9 俞会新,薛敬孝;中国贸易自由化对工业就业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2年10期
10 盛誉;贸易自由化与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测定[J];世界经济;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河南省县域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2 彭宜钟;;产业结构理论综述[J];北方经济;2010年24期
3 王岚岚;杨小琼;朱昊阳;;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J];数据;2010年03期
4 戴淑庚;曾维翰;;大陆台商投资集中地区与台湾贸易之就业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5 陈万明;石丽;;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分析[J];商业研究;2012年05期
6 赵显洲;;从大学生逃课看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基于某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2期
7 李春梅;;对我国出口带动就业能力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8 蔡f ;;Small Enterprises Vital for Growth and Employment[J];China Economist;2008年05期
9 赵阳;;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支持策略[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2期
10 张永葵;;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出口的关系[J];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岚岚;杨小琼;朱昊阳;;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余向华;陈雪娟;;行业垄断与中国行业工资差距问题——基于CHARLS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3 田永坡;;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保留工资决定[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峥;;中国出口拉动就业的实证分析——兼与国内三大产业之比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5 刘学华;;新生代农民工与新兴城市的和谐发展——来自长三角的一个调查与思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6 刘乃全;刘学华;;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安全[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7 李飞跃;;经济结构转变与工资差距[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蔡伟毅;;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赵武阳;唐跃军;苏勇;;二元劳工市场、解雇保护与劳动合同法[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建标;王光荣;李晓义;张立党;;无期限劳动合同限制与劳资行为——来自实验的证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俊;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3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4 刘冰;企业在职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大学;2009年
5 贾晓波;我国海关现代化战略下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许娜;工资差距对技术偏向选择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许涛;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王志伟;中国就业函数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朱永行;人民币汇率变动产出和就业效应的地区差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义军;我国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就业的协调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彭孟麒;对外贸易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万一;人力资本结构作用和政府教育投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加桢;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户非农经营参与[D];浙江大学;2011年
5 陈秀智;人民币汇率、对外贸易以及就业增长[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6 刁显强;天津市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玲玲;中国出口贸易内部结构差异与地区收入差距[D];浙江大学;2011年
8 宫艳琢;中国城镇居民劳动供给行为的变动[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凯;绿色发展视角下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陈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冠霖,任旺兵;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轨迹及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J];财贸经济;2003年10期
2 顾乃华;1992-2002年我国服务业增长效率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年04期
3 周申;廖伟兵;;服务贸易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经验研究[J];财贸经济;2006年11期
4 夏先良;追求最大限度充分就业——中国进口贸易宏观分析与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2002年03期
5 陆铭;李爽;;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8年09期
6 吕铁,周叔莲;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1999年01期
7 周申;杨传伟;;国际贸易与我国就业:不同贸易伙伴影响差异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8 周博;中国劳动力需求弹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04期
9 郭克莎;;三次产业增长因素及其变动特点分析[J];经济研究;1992年02期
10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宏毅;服务业生产率与服务业经济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杰;中国贸易自由化对工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刚;裴劲松;宋瑞华;;高科技园区人才流动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7年04期
2 廖仲明;;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发挥高新技术人才作用[J];决策咨询通讯;2002年02期
3 高毅蓉;林玳玳;;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资本产权激励障碍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2期
4 张润东;;北京6类人才最高奖30万[J];党政干部文摘;2005年06期
5 自明;;深圳,带上我的行李跟你走[J];创业者;1999年05期
6 赵文红;刘丽兰;;大学研发对高新企业创建和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年03期
7 ;北京市人才引进政策指南[J];科技潮;2002年12期
8 ;特荐岗位[J];农家致富;2005年17期
9 ;北京市人才引进政策全览[J];科技潮;2001年12期
10 刘善敏;科技园人才流动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赵文红;刘丽兰;;大学研发对高新企业创建和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赵有田;杜连旺;;怀柔区未来五年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A];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03、2004、2005年获奖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人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第二集)[C];2006年
3 滨江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联合课题组;;滨江区农转非人员劳动就业调研报告[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4 ;政策信息[A];2004年仪表材料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尹波;;开展人才派遣业务 提高人才派遣机构服务能力[A];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03、2004、2005年获奖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人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第二集)[C];2006年
6 刘家珉;钱芳;;北京市国有企业人才现状调查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郭娜;;论人才派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03、2004、2005年获奖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人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第二集)[C];2006年
8 吴建亮;;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服务的实践与思考[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娄宏 朱正威;高新技术企业用人八要素[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2 通讯员 汪长江邋记者 袁艳;我省高新技术人才缺口达10万[N];浙江日报;2007年
3 本刊实习生 武蕊 本报记者 尹雪梅;京城部分企业抱怨“人才引进难”[N];工人日报;2006年
4 张炬刚 张琴;动漫人才引人注目 软件人才仍是主流[N];浙江日报;2006年
5 记者 张孔生;10亿元项目落户江都[N];扬州日报;2010年
6 张静;数万人挤爆国展招聘会[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8年
7 郑智 周旭 刘虹利;中国为海归搭起大舞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8 沈敬怡;劳资新法重考高新技术企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9 ;济南出台海内外引才政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记者 周志兴 通讯员 杨aF;江西工程技校百余学生就业敲定[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余官胜;贸易开放的劳动力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唐东波;中国的贸易开放、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冯冰;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D];南开大学;2012年
4 王晓荣;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吕世斌;贸易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就业和工资不平等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年
6 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胡类明;中国高新区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解晓恒;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行业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2 王燕飞;中国对外贸易的劳动就业效应[D];重庆大学;2007年
3 徐昊;我国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4 王光云;合肥高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D];安徽大学;2013年
5 叶家全;转制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有效激励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青;两岸贸易对两岸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姚洁;外包贸易与工资差距[D];湖南大学;2012年
8 王倩;人力资本对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技术产业的贡献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9 翟仁杰;高校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政府激励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66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66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