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经济空间带动性发展格局及其城镇化空间策略研究
【图文】:
?间差异越大。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利用Getis-Ord’sG(Gi、Gi*)、LocalMoran'sI和LocalGeary’sCi统计量,用于进一步度量每个地域单元与其临近空间单元的局部空间关联和差异程度。本研究采用Moran散点图和LocalMoran'sI分析法,主要在于它们与GlobalMoran’sI之间具有内在联系。2县域经济单元发展的带动性格局2.1全局经济空间带动性发展特征利用GeoDA软件分析得出河南省2000年以来的县域人均GDP数据的全局Moran'sI值,可以看出河南省经济发展格局整体上存在内部相关性,体现了区域发展的带动性特征(图1)。从发展演进上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3年,经济空间发展自相关性和带动性开始显现;第二阶段,2003—2005年,经济空间发展自相关性显著增强,区域内部空间差异缩小;第三阶段,2006—2010年,相关性变化不大,经济空间极化水平维持中高位状态。经过全局Moran'sI分析,可以发现:自2000年以来,河南省在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中存在两个特殊的转折期即2003和2005年,因此,选取2000、2003、2005、2010年进行考察,结果如图2。图1河南省县域人均GDP的Moran'sI值Fig.1Moran’sIofcountyGDPPCinHenanProvince2.2局部经济空间带动性发展特征2.2.1局部空间经济带动性发展基本特征。分析图2可知,2000—2010年,河南省各中心城市人均GDP稳定增加,且经济发达的县、区集聚于西北部的中原城市群①大部分城市,欠发达地区则集聚于东、南部平原地区,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而从Moran'sI值的分布看,与人均GDP的分布大致相当,较高区域集中在包括郑州、洛阳、焦作及许昌的部分县市,其中,洛阳局部和郑州的全部县市则具有更高显著性水平,揭示出①中原城市群根据河南省城?
段г谥鸾ダ┐蟆S肴鄘痔卣飨喽杂Γ囗嗵逑治?三阶段:2000—2003年,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经济空间存在较大差异性;2003—2005年,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带动作用加强,但辐射范围并未明显扩大,主要是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为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政策契机;2005年以后,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力保持稳定,辐射影响范围在扩大,,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综合影响力不断提升。2.2.2局部空间经济带动性发展差异性特征。通过河南省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异状态的Moran散点图(图3)可以看出,2000—2010年,位于HL和LL的县(市、区)明显多于其他两个象限,其中位于HH象限的县(市、区)个数先增加后减少;此象限个数越多,基本空间单元经济的总体空间差异就越校根据考察,2004年后,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县、市(区)间经济、技术交流明显增加,促使基本空间单元经济的总体空间差异逐渐减少,到2010年,位于LL象限的县、市、区的个数仍然较多,这表明:原先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的县(市、区)在近10年内依然没有摆脱相对滞后的局面;基本空间单元的经济在整体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豫东、豫南地区与中原城市群地区基本空间单元经济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已严重影响到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进一步,通过表示空间单元局部显著性水平的LISA图揭示区域和周边地区的空间自相关性(图4),根据分析结果,基本单元的经济已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空间集聚特征显著,LISA集聚图直观显示出河南省域经济发展带动性的内部差图2代表年份县域人均GDP分布及其局域Moran'sI分异Fig.2CountyGDPPCdistributionandMoran’sIofexampleyears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艳争;赵春雨;苗恩标;李飞;;安徽省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3 周玉翠,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4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5 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年04期
6 许月卿,贾秀丽;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J];经济地理;2005年05期
7 蒋国富;刘长运;;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08年04期
8 胡毅;张京祥;;基于县域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7期
9 孙平军;丁四保;;人口—经济—空间视角的东北城市化空间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7期
10 周艳;涂建军;卢德彬;阎晓;武京涛;;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及其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Evolv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isparity in Yunnan Province,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6期
2 ;ESDA-GIS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Disparity i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xi[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3 王亮;;地理空间因素对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4 周青浮;范荣华;;县域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5 陈建建;甄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6 黄海燕;武戈;;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7 余海清;陈阿林;董国仓;孙小涛;;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的城镇化水平分析——以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8 张学文;丁正山;;江苏旅游经济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9 孙丽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10 孙丽萍;;云南省城乡经济差异演变的时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英胜;;新一轮区域规划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邓敏;刘启亮;李光强;程涛;;一种基于场模型的空间聚类算法[A];现代测量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倪外;邵晓辉;吴丽;李娟文;;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内部差异的量化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4 潘聪林;杨深;韦亚平;;“新区域经济格局”与“省域内赶超”——东部沿海后发地区的增长战略与空间政策导向[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雪琳;郑林;章青果;;江西省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6 徐群;;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广东为例[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彭
本文编号:2559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59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