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低碳经济制度构建
【图文】:
1.1 选题依据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开始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从此各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灿烂的文明与辉煌的财富,但是,与此同时,对于发展的内涵的认识,人类却进入了认识的误区。由于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成熟开发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对其过度依赖,温室气体的排放显著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由于其是在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这就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气候出现异常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空前紧张。而这些严重后果将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此人类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过程中,人类需要不断地消耗能源。到目前为止及在可预见的未来,化石燃料仍将是能源的主要提供者。但化石燃料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如何尽量减少环境污染成为 21 世纪人类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二氧化碳排放仍然是目前衡量环境污染
图 1-2 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布趋势2如图 1-1 所示,中美两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了世界总排放量的 44%。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世界的 25%,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与美国差距还比较大,但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总额也会不断增加,并可能在近几年超过美国。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发达经济体的碳排放份额比较稳定,并且有慢慢减少的趋势。世界碳排放总量呈稳定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为 2%。新型经济体的年复合增长率则较高,如中国,印度,韩国,和巴西分别达到 6.1%,5.7%,6%,和 3.2%。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为负增长。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需争辩的事实,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为解决气候变暖的问题反思自己,努力寻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方法。现如今,,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大多数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对低碳经济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早在 2003 年英国政府就发布了不仅对英国而且对全世界影响深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第一次从国家的层面上肯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此后,低碳经济相关的措施和行动在各国陆续展开。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F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大春;杨宇;胡军华;;博弈视角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制度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6年22期
2 王军;;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王椿元;;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制度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10期
4 李菁;;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责任政府的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8期
5 陈少英;尹文;杨利;;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李涛;;试论请求权竞合问题[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年07期
7 李玉忠;;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构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8 邓大松;李琳;;构建耕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J];经济纵横;2008年10期
9 张建荣;贾亚莉;;迁徙自由的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35期
10 王兰;陈懿;;论循环经济法的公众参与制度[J];商场现代化;2008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国勤;黄依南;;低碳经济及其国内外的新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2 穆岩;耿炜;;如何发展低碳经济[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郑志洋;武桂桃;;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王红宇;陈璐;白文娟;张丽娜;刘冠飞;;低碳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设想[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金宗哲;;低碳节水健康衣[A];雪莲杯第10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梁耀;;“低碳北碚,绿色北碚”建设方式浅谈[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7 ;规划低碳新城启动区 推动低碳城区建设[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8 瞿肖怡;张志军;李莉;;科技引领低碳生活 全力打造低碳社区[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9 张怡萌;胡国成;;中国低碳发展之路探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陈旭峰;孙智群;;低碳何以可能及何以可行?[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婧婧;低碳生活,很时尚很环保[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邱登科;低碳设计 激活可持续经济[N];民营经济报;2008年
3 黄胜利;低碳经济下的中国能源未来[N];市场报;2009年
4 记者 邱登科 实习生 邬鹏;广州两会最潮话题:“低碳经济”[N];民营经济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金堂 韩雁 刘澜 赵志敏 企业主管 聂铭新 教师 冯娜 公务员 李璐;新能源:托起低碳保定[N];保定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王莉;中国低碳之路怎么走[N];经济参考报;2009年
7 记者 张朝辉;亚太低碳经济论坛——2009中国峰会在北京举行[N];保定日报;2009年
8 记者 庞东梅;抓住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N];金融时报;2009年
9 王晶;低碳经济:升华新一种文明[N];中国石油报;2009年
10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 杜飞轮;高碳能源如何发展低碳经济[N];中国财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宏星;低碳社会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骆旭添;低碳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3 赵晓娜;中国低碳社会构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张剑波;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袁小量;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6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郝文升;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邓舒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理论分析和政策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10 孙秀梅;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梅燕;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徐楚锟;政府引导下的低碳经济融资方式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鹏;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王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对策[D];吉林大学;2011年
5 安红霞;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谭筱川;英国低碳经济发展及其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永胜;低碳经济立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贾东华;青岛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王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视角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刘志琰;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39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39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