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货币政策非对称目标偏好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发布时间:2017-03-26 07:12

  本文关键词:货币政策非对称目标偏好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增长是世界各国政府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经济波动却与经济增长如影同行,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在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的平稳增长、熨平周期的经济波动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目标偏好的视角来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波动。本文首先用文献分析法从货币政策的决策阶段出发,货币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需要选择相适应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确定后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有一个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又会产生货币政策的目标偏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目标偏好导致非线性的货币政策规则,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导致宏观经济经济波动。本文的研究方法:首先构建一个包含中央银行非对称损失偏好的理论模型,推导出中国货币政策的反应函数;运用GMM估计方法和VAR脉冲响应函数实证检验中国货币政策规则及其产出效应;最后,将货币政策非对称目标偏好植入一个具有价格黏性的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中,分析了货币政策非对称目标偏好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存在非对称性通胀目标偏好,并且,与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相比,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具有通胀目标偏好,货币政策调控不仅会加剧宏观经济波动,而且还会让其调控效果大打折扣。最后本文的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 非对称目标偏好 宏观经济波动 GMM DSGE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22.0;F1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引言8-15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8-9
  • 1.1.1 选题背景8
  • 1.1.2 选题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9-13
  • 1.2.1 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9-10
  • 1.2.2 关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10-11
  • 1.2.3 关于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11
  • 1.2.4 关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目标偏好的研究11-13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3
  • 1.4 研究的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13-14
  • 1.5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14-15
  • 第2章 货币政策非对称目标偏好的理论分析15-22
  • 2.1 货币政策非对称目标偏好的内涵15-16
  • 2.2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目标偏好的影响因素16-18
  • 2.2.1 内部因素16-17
  • 2.2.2 外部因素17-18
  • 2.3 货币政策非对称目标偏好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机理分析18-22
  • 2.3.1 传导路径18-19
  • 2.3.2 数理分析19-22
  • 第3章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目标偏好的存在性检验22-26
  • 3.1 中国货币政策规则与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22
  • 3.2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22-23
  • 3.3 模型估计23-24
  • 3.4 稳健性检验24-26
  • 第4章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目标偏好与宏观经济波动26-43
  • 4.1 经验事实26-28
  • 4.2 理论模型28-33
  • 4.2.1 居民28-29
  • 4.2.2 企业29-31
  • 4.2.3 中央银行31-32
  • 4.2.4 财政部门32
  • 4.2.5 经济系统的均衡32-33
  • 4.3 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33-34
  • 4.3.1 数据来源及处理33
  • 4.3.2 参数的校准与贝叶斯估计33-34
  • 4.4 模型的拟合度分析34-35
  • 4.5 脉冲响应分析35-39
  • 4.6 方差分解与历史分解39-41
  • 4.6.1 方差分解39
  • 4.6.2 历史分解39-41
  • 4.7 稳健性检验41-43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43-45
  • 5.1 结论43
  • 5.2 政策建议43-45
  • 参考文献45-49
  • 附录49-52
  • 致谢52-53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素梅;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浙江金融;2000年09期

2 吉可为,苑德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张鹏;不稳健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的负面作用[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05期

4 戴相龙;戴相龙表示 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J];领导决策信息;2000年30期

5 钱敏华;;正确认识货币政策拉动内需的作用[J];对外经贸财会;2000年04期

6 于惠玲;;我国货币政策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华北金融;2000年11期

7 黄健;;货币政策:寻求新工具[J];资本市场;2000年11期

8 李春琦;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J];当代财经;2001年01期

9 朱正元;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辩证否定与启示[J];南方金融;2001年05期

10 宋立;继续实施财政、货币政策的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帅;徐长生;;货币状况指数:我国货币政策的信息指示器[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高珂;时光;;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出现倒‘V’型转变原因浅析[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许晋波;;新时期我国的货币政策[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4 徐洪才;;2012年货币政策及金融改革展望[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年

5 李,

本文编号:268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8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5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