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东亚经济合作视角下中国经济安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02:57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被认为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GDP以年均9%的速度在增长,是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实体。2005年,如果以市场交换额来衡量,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如以消费量来衡量,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GDP为2.697万亿美元,2010年达到6.05万亿美元。在过去的四年,中国对外贸易以年均29.5%的速度快速增长。2005年,中国出口总量已经占世界的7.3%,进口总量占世界的6.3%。2010年,中国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2.9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有报道称,2011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的外汇储备截至2010年未达到2.85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中国的崛起已经引起一些国家的忧虑,甚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将其视为一种威胁。它们必然会对中国的崛起进行防范和阻挠,这也必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构成严重的影响。 如果说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各国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那么,中国如何在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中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呢?在具体实践中,考虑与西方发达国家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寻求经济安全的保障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行的,那么是否考虑与周边的亚洲国家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呢?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这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各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东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东亚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之路,乃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 本文认为,经济安全就是经济自身的安全。这种观点就是将经济安全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同时将经济安全看作一种值得去追求的目标。国家经济安全主要包括实体经济安全和虚拟经济安全。实体经济安全主要包括投资安全、产业安全和贸易安全;而虚拟经济安全主要指金融安全。本文主要以实体经济安全为出发点,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讨论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所面临的经济风险。 本文认为,中国在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在贸易、产业和投资三方面均存在经济风险。在贸易领域,中国与东盟之间会出现贸易市场争夺的现象,而与除东盟外的其他东亚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将逐渐增多。在对中国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互补指数测定中发现,中国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关系都呈现竞争关系。除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互补性逐渐显现之外,中国与韩国、中国与日本间的贸易竞争关系也在逐渐加强。贸易竞争的加剧,必然带来更多的贸易摩擦,这些都增加了中国的贸易安全隐患。 在产业安全方面,来自东盟的产业冲击和中国产业被固化的风险也在显现。中国仍然处在东亚的产业分工体系之中,即以日本和韩国为领头雁的产业链之中。如果把0.5看作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分工的临界值,从产业内贸易分工指数来看,中国与日本和韩国仍然处在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边缘,这样也可以理解为,中国仍然从事低端产品的生产,在为日、韩两国的制造业提供零件及其半成品。虽然按照比较优势,中国确实是在零件生产的相关产业具有优势,按此分工符合理论要求,但长此下来,中国将面临产业技术获得风险,使技术难以提高,使产业结构难以得到升级,同时所得到的产业增加值较低,这显然不符合我国长期的产业发展要求。 在投资安全方面,东盟与中国争夺外资,而外资的改变又影响中国与东亚各国的贸易关系。中国、东盟与日本在外资与外贸的关系上表现为外资流入量与贸易竞争关系成反方向变化的特点。结合中国、东盟与日本的贸易互补系数以及日本对中国、东盟的投资变化来看,2006年和2007年日本减少了对中国的外资投入,中国与日本的贸易互补指数从0.86降到0.84,即贸易竞争性增强。同期,日本增加了对东盟的外资投入量,东盟与日本的贸易互补指数从1升至1.01,虽然变化非常小,但也体现出贸易互补性在增强。 从实证的角度,本文将上述提到的经济风险量化,并利用灰度关联模型对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面临的经济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中国在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以零部件为主的制造业将遇到东盟国家的竞争,但对中国的制造产业安全不造成威胁。 第二,中国在吸引来自东亚内部FDI时,将受到东盟的竞争。在东亚内部有限的FDI资源领域中,东盟与中国争夺的情况将十分突出。 第三,日本对中国投资的多少直接影响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贸易竞争程度,如果日本减少对中国的投资转而增加对东盟的投资,则中国与日本的贸易竞争关系将加剧。 第四,中国与日本的贸易竞争关系在逐渐增强,同时贸易摩擦等矛盾必然加深。 第五,中国仍然处于东亚产业链分工之中,存在着产业技术获得的风险。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114.46;F1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东亚经济合作与我国经济安全
    1.2 与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的文献综述和理论梳理
        1.2.1 国内、国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综述
        1.2.2 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起源
        1.2.3 国家经济安全的相关理论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区域经济合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2.1 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
        2.1.1 国家经济安全的界定
        2.1.2 当前主要国家的经济安全观
        2.1.3 国家经济安全的分类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2.2.1 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的经济安全与经济主权
        2.2.2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2.3 区域经济合作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区域经济合作影响国家经济增长
        2.3.2 区域经济合作改变企业竞争能力
        2.3.3 区域经济合作改善市场竞争状态
    2.4 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经济安全实践
        2.4.1 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与国家经济安全
        2.4.2 产业政策与国家经济安全
        2.4.3 政府作用与国家经济安全
        2.4.4 外部安全稳定与美国国家经济安全
        2.4.5 统一政策与欧盟国家经济安全
第3章 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经济安全与经济风险
    3.1 东亚经济合作的范围界定
    3.2 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
        3.2.1 东亚经济合作发展
        3.2.2 东亚经济合作现状
    3.3 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3.3.1 贸易安全与贸易风险
        3.3.2 产业安全与产业风险
        3.3.3 引资安全与引资风险
第4章 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经济安全的实证检验
    4.1 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投资安全
        4.1.1 中国投资安全分析
        4.1.2 模型测度
        4.1.3 结果分析
    4.2 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货物贸易安全
        4.2.1 贸易互补指数
        4.2.2 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贸易互补指数测算
        4.2.3 中国面临贸易安全的灰度关联分析
        4.2.4 结论分析
    4.3 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产业安全
        4.3.1 模型建立
        4.3.2 数据测算
        4.3.3 结果分析
    4.4 实体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的相关性
        4.4.1 模型建立
        4.4.2 检验测算
        4.4.3 结论分析
    4.5 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第5章 经济安全视野下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对策
    5.1 主要结论及后续研究方向
    5.2 贸易安全保障措施
        5.2.1 多样化贸易产品种类
        5.2.2 建立完整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5.2.3 建立有效的行业协会
    5.3 产业安全保障措施
        5.3.1 着力扶持重点产业
        5.3.2 注重人力资本的培育
        5.3.3 完善法律制度的建设
    5.4 投资安全保障措施
        5.4.1 保障投资信息安全
        5.4.2 完善国内金融服务机制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美英;张鹤达;;基于博弈论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7期

2 田密;;试论中日韩自贸区与东亚经济合作进程的关系[J];中国外资;2011年13期

3 吴颖蕾;;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交流[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4 郭若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1期

5 ;山东半岛将建成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02期

6 田密;;中日韩自贸区与东亚合作进程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4期

7 贾敬全;卓翔芝;戴凤礼;;淮北市在淮海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及区域经济合作拓展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何智娟;;中国与南盟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SWOT分析[J];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02期

9 陈坤明;;试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路径——以广西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1年18期

10 薛敬孝;马明;;世纪之交的天津与区域经济合作[J];国际经贸研究;199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运仓;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陈其钢;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4 崔颖;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姜周;基于区域经济合作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战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7 向宇;论东亚经济合作中的领导问题[D];北京大学;2005年

8 武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陈霜华;10+3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3年

10 李建民;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及一体化可行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勇;东亚经济区域主义及其日本因素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2 王俊娜;跨区县经济合作的动力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袁群华;CEPA架构下泛珠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与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王小林;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D];吉林大学;2006年

5 卡丽娜·卡德尔汗;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模式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6 于志远;WTO体制下的区域贸易协定[D];吉林大学;2006年

7 耿志刚;大连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汪大正;皖江城市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 陈艳梅;香港在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定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李晓昀;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67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67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5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