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18 05:48
产业结构的转换关系到整个经济结构的转换,这种转换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诱发社会消费、就业、工业化等各个方向的变化,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是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动力,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与现代化进程,进而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首先阐述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因,建立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理论实证、比较分析等方法,以江苏省三大经济区域共13市为研究对象,对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深入的动态分析。根据所得结论探索提高江苏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对策,增强现代经济学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能力。 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1)决定江苏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内在因素是需求能力、供给能力及积累能力; (2)江苏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呈苏南、苏中、苏北梯度减弱之势,各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差异比较明显; (3)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强弱不同的区域逐渐靠拢,即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本文结构
2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及其理论基础
2.1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2.1.1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内涵
2.1.2 产业结构转换能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2.2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
3 江苏省产业结构转换概述
3.1 江苏省产业结构转换时间特点
3.1.1 产业结构
3.1.2 劳动力结构
3.1.3 投资结构
3.2 江苏省产业结构转换空间特征
3.3 江苏省主导产业的转换
3.4 江苏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4 江苏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综合评价
4.1 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因素分析
4.2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综合评价
4.3.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指标综合评价
4.3.2 综合评价结果
4.3.3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地区类型划分
5 江苏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动态分析
5.1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动态测定
5.1.1 各地区转换能力总体趋势及得分排序变化
5.1.2 各地区转换能力的增长幅度变化
5.2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区域差异的动态测定
5.2.1 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绝对差异变化
5.2.2 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相对差异变化
6 提高江苏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政策思考
6.1 提高苏北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政策思考
6.2 提高苏中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政策思考
6.3 提高苏南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政策思考
7 全文总结
7.1 总结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40630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本文结构
2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及其理论基础
2.1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2.1.1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内涵
2.1.2 产业结构转换能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2.2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
3 江苏省产业结构转换概述
3.1 江苏省产业结构转换时间特点
3.1.1 产业结构
3.1.2 劳动力结构
3.1.3 投资结构
3.2 江苏省产业结构转换空间特征
3.3 江苏省主导产业的转换
3.4 江苏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4 江苏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综合评价
4.1 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因素分析
4.2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综合评价
4.3.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指标综合评价
4.3.2 综合评价结果
4.3.3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地区类型划分
5 江苏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动态分析
5.1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动态测定
5.1.1 各地区转换能力总体趋势及得分排序变化
5.1.2 各地区转换能力的增长幅度变化
5.2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区域差异的动态测定
5.2.1 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绝对差异变化
5.2.2 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相对差异变化
6 提高江苏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政策思考
6.1 提高苏北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政策思考
6.2 提高苏中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政策思考
6.3 提高苏南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政策思考
7 全文总结
7.1 总结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40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4040630.html
上一篇:城市群合作治理中的多重嵌入性问题及其影响——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