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的机制探析——基于产业协同视角
本文关键词:培育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的机制探析——基于产业协同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协同战略 京津冀 新型战略性城市群 产业协同
【摘要】:产业协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实施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建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对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集中体现在产业关联度高与结构合理度优这两个方面。因此,构建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产业协同系统,就需要从科学的产业协同机制、协同化的产业结构系统、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等三个方面着手来探索实施。
【作者单位】: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河北省委党校;
【关键词】: 协同战略 京津冀 新型战略性城市群 产业协同
【基金】:2015年度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协同战略下培育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201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协同发展战略下培育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研究”(项目编号:HB14YJ005) 2013年度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路径研究” 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污染溢出视阈下京津冀产业布局跨区域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3BJY077)”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一、产业协同的具体内涵协同是蕴含于大自然、社会发展和思维等领域的一种常见的客观现象。[1]对这种现象不断地进行探索、认识和系统概括,从而形成了协同学理论。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协同学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海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在哈肯[2]看来,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孟琦;战略联盟竞争优势获取的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2 王力年;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丽丽;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技术虚拟企业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前;开关电源的协同控制理论及脉宽调制应用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莉莉;人工用材林经济利用优化分析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羊卫辉;商业地产中地产与零售企业间的协同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7 王永杰;中国电力与电煤市场协同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徐礼伯;社会资本对联盟动态稳定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东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王海涛 薛波;[N];光明日报;2010年
2 刘云山;[N];人民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国;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陈黎琴;企业联盟的实现方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张聚华;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王辉;跨国公司技术联盟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马成j;基于知识链的企业战略联盟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陆瑾;产业组织演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周勇士;供应链知识共享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孟琦;战略联盟竞争优势获取的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9 王永刚;中国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10 刘明;基于新竞争(力)视角的企业规模经济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立岗;田家林;陈月梅;;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以江苏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年15期
2 ;江苏省首批23家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获确认[J];江苏科技信息;2013年12期
3 徐力行;高伟凯;;产业创新与产业协同——基于部门间产品嵌入式创新流的系统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年06期
4 杨景祥;田艳;梁义科;左熠;;产业协同 “三力”强省[J];经济论坛;2008年13期
5 张淑莲;胡丹;高素英;刘建朝;;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江苏凹土产业协同创新服务示范基地在盱眙揭牌[J];江苏科技信息;2013年14期
7 商志强,车轼,徐昭普;关于韩国水产业协同组合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9年04期
8 王颖;;日本农水产业协同组合存款金保险制度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5年06期
9 郑文智;叶民强;;基于投入产出的福建省鞋服产业协同水平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彭志忠;;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与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菁;薛伟贤;;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A];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颖 李正法;江苏组建纺织产业协同创新科技联盟[N];中国纺织报;2013年
2 记者 陈艳敏;海峡两岸共同推动信息产业协同互利发展[N];中国电子报;2013年
3 陶涛;多元产业协同谋求快速发展[N];宁夏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姚传富;产业协同齐发力[N];人民邮电;2013年
5 本报记者 赵申;京津冀产业协同:打破“一亩三分地”[N];中华建筑报;2014年
6 《网络世界》记者 周源;三大方向力推产业协同创新[N];网络世界;2013年
7 西安市统筹办经济处 执笔 沈允平 毛一斌 王伟峰;如何依托开发区带动模式实现产业协同[N];西安日报;2012年
8 记者 李云波;加强产业协同 打造桂北经济强县[N];桂林日报;2014年
9 记者 葛静;集聚科技资源要素 聚焦产业协同创新[N];南昌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张莉;城镇化“人本”内涵翘首产业协同[N];中国证券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昭昭;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罗斌;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制度建设[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阅;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裴小丹;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君艳;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4 谭勇;我国核电产业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南华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33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833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