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二次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政策下,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针对集料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破坏问题,以及沥青路面广泛铺筑造成优质集料资源的大量消耗问题,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大量关于沥青路面再生的研究。然而研究者们多关注沥青路面一次再生问题,对于沥青路面循环再生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基于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估进行展开。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目前大量一次再生沥青路面服役周期的结束,沥青路面的循环再生问题亟待解决。对于沥青路面循环再生问题,沥青的再生十分关键。本文针对沥青路面二次再生问题展开研究,主要从化学组成、微观结构以及黏弹特性三方面对比分析不同再生剂比例的二次再生沥青与新沥青的异同,从而确定再生沥青的比例,最后通过二次再生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以验证二次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首先,本文选用110号沥青、特定再生剂两种不同的再生剂进行旧沥青(一次再生沥青路面服役后)与再生剂不同掺配比下的二次再生沥青试验。基于经典试验测试参数采用指数函数拟合分析,最终确定110号沥青再生剂的掺配比。对于特定再生剂的掺配比采用比例确定的第二种方法。其次,本文采用所确定的二次再生沥青进行沥青混合料试验,以确定其路用性能。为研究材料流变性质,本文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进行了频率扫描实验,试验表明常温情况下,特定再生剂的二次再生沥青比110号沥青再生剂的二次再生沥青性能更佳。为研究材料的低温性能,本文进行了DSC试验,通过玻璃态转化温度Tg值的试验分析表明特定再生剂的二次再生沥青相对较脆。本文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进行微观结构测试(形态、力学性能),分析不同再生剂对二次再生沥青的影响。结果显示,二次再生沥青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粘结力、耗散能、DMT模量)反映出其再生剂与旧沥青混合均匀性较好。同样,基于微观角度所计算得到的二次再生沥青材料粘结力及耗散能参数值与其对应的宏观角度下DSR试验所测得的结果一致(共混物中更高的沥青含量表征了更高的粘结力及耗散能等性质;随着110号沥青再生剂掺配比的增加,二次再生沥青表现更高的粘结力及耗散能性质;然而,基于特定再生剂再生的二次再生沥青具有相对更好的粘结力及耗散性能。与此同时,旧沥青通过加入再生剂得到再生沥青,该过程中材料模量降低且变脆,特定再生剂再生得到的二次再生沥青表现更好的再生性能。最后,本文对这两种二次再生沥青进行沥青混合料试验。试验发现,110号沥青再生获得二次再生沥青沥青混合料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而特定再生剂再生得到的二次再生沥青混合料更容易受到水损害。另外,新老沥青混合料具有更好的抵抗变形能力、抵抗剪切力以及中高温路用性能。本文从二次再生沥青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两种再生剂的不同掺配比例下二次再生沥青与新沥青的宏微观特性,确定其掺配比例,并通过二次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验证性的研究,本研究对沥青路面的循环再生问题进一步分析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沥青路面行业相关应用提供了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二次再生沥青混合料 化学组成 玻璃态转化 粘附力 耗散能 DMT模量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5
- 1.1 Background10-11
- 1.2 Aims and objectives11-12
- 1.3 Thesis outline12-13
- 1.4 Concept of the framework13-15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5-36
- 2.1 Overview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cycled Asphalt Pavement applicationin the world15-21
- 2.1.1 RAP application abroad15-19
- 2.1.2 RAP application in Africa19-20
- 2.1.3 Brief review of the African and foreign RAP application20-21
- 2.2 Review on the re-recycled asphalt materials21-32
- 2.2.1 Definition of re-recycled Asphalt Mixtures21
- 2.2.2 Methodolog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n asphalt Hot-mix recycling21-27
- 2.2.3 Mix design procedures27-32
- 2.3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re-recycled asphalt mixtures32-36
- 2.3.1 Evaluation of water resistance32-33
- 2.3.2 Evaluation of the permanent deformations resistance33-36
- Chapter 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recycled Asphalt Material36-57
- 3.1 Re-recycled materials separation36-44
- 3.1.1 Extraction36-37
- 3.1.2 Recovery37-38
- 3.1.3 Validation of recovery test, chemical and aging evaluation38-44
- 3.2 Evaluation of the re-recycled aggregates44-51
- 3.2.1 Gradation44-48
- 3.2.2 Specific gravity48-51
- 3.2.3 Coarse aggregates angularity51
- 3.3 Evaluation of the re-recycled binders51-55
- 3.3.1 Empirical properties52-53
- 3.3.2 Rheological properties53-55
- 3.4 Brief Summary55-57
- Chapter 4 Re-Recycled Asphalt binder healing evaluation using New Asphaltbinder/New Recycled Agent57-83
- 4.1 Study of the new asphalt binder softening and healing efficiency on the Re-Recycled Asphalt binder57-76
- 4.1.1 Softening efficiency of the new binder on the re-recycled binder57-61
- 4.1.2 Old-new blended binders rheological properties61-64
- 4.1.3 Chemical analysis64-66
- 4.1.4 Thermal analysis66-67
- 4.1.5 Microstructure Analysis67-76
- 4.2 Study of the Rejuvenator effect on the Re-Recycled Asphalt binder76-82
- 4.2.1 Addition of rejuvenators76
- 4.2.2 Thermal analysis76-77
- 4.2.3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juvenated binder77-80
- 4.2.4 Microstructures Analysis80-82
- 4.3 Brief summary82-83
- Chapter 5 News RAP mixtures and performances evaluation83-92
- 5.1 Old asphalt mixture performance analysis83-84
- 5.1.1 Determination of the old material bitumen content83
- 5.1.2 Old asphalt performance analysis83-84
- 5.2 New mixes design calculations84-86
- 5.2.1 Optimum asphalt content85
- 5.2.2 Old asphalt mixing material85
- 5.2.3 Others mixtures design calculations85-86
- 5.3 New RAP mixtures performances evaluation86-91
- 5.3.1 Marshall test87-88
- 5.3.2 Rutting test88-90
- 5.3.3 Ambient temperature Splitting Tensile Strength test90-91
- 5.4 Brief summary91-92
- Summary and Conclusions92-94
- References94-102
- Acknowledgement102-104
- Brief Resume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亮;;再生沥青混合料特性研究[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2年05期
2 胡达平;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J];市政技术;2003年04期
3 李荣冕;;再生沥青混合料旧料掺量研究[J];科学之友(B版);2008年02期
4 查旭东;陈兆坤;;再生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J];公路与汽运;2008年03期
5 王欣;;溶剂法测定再生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密度[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年06期
6 余建民;吴为义;吴玉霞;;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城市道路中的试应用[J];浙江建筑;2008年07期
7 王超;;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机理分析与应用[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年07期
8 崔普查;;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长期水稳定性分析[J];山西建筑;2009年33期
9 陈静云;孔令然;李正阳;;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抗冻融循环性能试验[J];山西建筑;2010年22期
10 赵亚兰;陈拴发;;再生沥青混合料老化性能研究[J];中外公路;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松;熊巍;邹云华;刘勇;;厂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在低等级公路应用的可行性探讨[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2 熊巍;卢柯;;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3 黄冲;黄绍龙;黄修林;丁庆军;;废橡胶粉在再生沥青混合料中的性能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金喜;藤原忠司;;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针入度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志祥;吴建浩;;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6 刘浩;李涛;;EC120温拌改性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作用与影响[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7 梁伟光;卢铭伊;许先琴;;我国城市废旧沥青料的再生利用[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叶子 马芳;为绿色奥运献一份力[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杨彦海;变废为宝 经济环保[N];中国交通报;2007年
3 通讯员 冯文华;亏本订单逼出来的创新[N];绍兴日报;2007年
4 张东平;给黑土地添一抹亮丽的“绿色”[N];首都建设报;2008年
5 记者 罗源源;节能巧算“三笔账”[N];首都建设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斌;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机理及技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永强;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试验研究与应用效益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康强;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与应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彭玉柱;沥青路面温拌再生技术及工程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4 王刚;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刘振丘;RAP回收工艺及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6 尤江;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及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7 江照伟;再生沥青混合料路面材料及结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8 雷润生;基于厂拌热再生技术的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9 张豹;贵州山区乳化沥青冷再生RAP料变异性及质量控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10 田永强;水发泡温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二次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8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43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