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阿尔金断裂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及对柴西地区盆地演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18 08:44
【摘要】:阿尔金断裂是我国西部一条著名的巨型走滑断裂,作为青藏高原的西北部边界,具有极为重要的地质边界意义。新生代以来,阿尔金断裂的走滑和隆升运动联合控制了柴西地区盆地的演化。本论文以野外地质考察为基础,结合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阿尔金断裂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及对柴西地区盆地演化的影响。柴西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十分复杂,结合前人研究,总体上分为北西向断裂系统和近东西向断裂系统。北西向断裂分布于柴西地区内部,其形成主要受控于东昆仑与南祁连构造带挤压作用的影响。近东西向断裂毗邻阿尔金断裂呈雁列式展布,属于阿尔金走滑断裂的伴生构造。根据近东西向断裂的构造特征,将阿尔金断裂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分为4个阶段:古新世-晚始新世,阿尔金断裂的活动强度较弱;晚始新世-中中新世,阿尔金断裂以逆冲作用为主,导致阿尔金山初始隆升;中中新世-上新世,阿尔金断裂逆冲作用减弱,阿尔金山隆升幅度逐渐减小;第四纪以来,阿尔金山隆起为现今的形态。阿尔金断裂的活动使盆山接触关系呈现出半花状断层接触和下断上超型接触2种形式,并控制了盆山过渡带中一系列反“S”型构造的形成,阿尔金山的初始隆升控制了阿尔金山前沉积地层特征及沉积体系的展布。综合分析认为,柴西地区新生代主要发生了 6次构造运动。柴西地区盆地的演化主要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的弱伸展断陷阶段、渐新世-中中新世前的挤压坳陷阶段和中中新世-全新世的挤压走滑阶段。古近纪-新近纪时期,阿尔金断裂的走滑-逆冲作用控制着阿尔金山的阶段性隆升,但阿尔金山隆起规模不是很大,柴达木盆地原始湖盆的沉积范围漫延至阿尔金断裂以北的地区,第四纪以来才完全成为柴达木盆地的西部边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42;P534
【图文】:

过程图,阿尔金断裂带,大地构造,构造背景


且在全球大地构造背景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从板块构造上来看,由逡逑于印度板块的向北推移,阿尔金断裂带处于印藏碰撞产生的由南向北挤压的应逡逑力环境中,然而其北部和东部又分别被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阻挡(图2.1-逡逑A),所以阿尔金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对调节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变形起着逡逑重要的作用[31]。其次,阿尔金断裂带两侧地质体的属性及构造格局截然不同,逡逑其北西侧为具有稳定克拉通性质的塔里木地块,南东侧表现为较活跃的狭长带逡逑状地块与弧形断裂带相间展布的特征,如:主中央断裂带、雅鲁藏布江缝合线、逡逑拉萨地块、班公-怒江断裂带、羌塘地块、昆仑断裂带、柴达木地块及祁连山造逡逑山带等口],其间还有一系列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分布,组成典型的“盆、岭逡逑相间”的构造格局(图2.1-B)。逡逑- ̄^柴达木地块逡逑、、、、、、\^^邋▲逦_邋L班公-怒江断^带逡逑\逦拉萨地块逡逑^\邋、、、、、邋^^逡逑\逦、、、、?、d共伢痉旌舷撸咭灰灰灰?逦逦逡逑印度板中央断裂带逡逑_b逦逦疋滑断少/逡逑图2.1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简图(据陈正乐[33]修改,2002)逡逑Fig.2.1邋Tectonic邋map邋of邋the邋Qinghai-Tibet邋Plateau邋(From邋Chen邋Zhengle,邋2002)逡逑由于阿尔金断裂带的构造背景极为复杂

地质图,阿尔金断裂带,地质图,阿尔金


根据各断裂的分布范围、变形样式及特征,将它们分别命名为:罗布庄-星星峡逡逑断裂(LXF)、且末-黑尖山断裂(QHF)、米兰-红柳园断裂(MHF)、阿尔金逡逑北缘断裂(ANF)和阿尔金南缘断裂(ASF)邋[4M3](图2.2)。其中,阿尔金南逡逑缘断裂为阿尔金断裂带的主体断裂,现如今将之称为阿尔金断裂,也是本文所逡逑讨论的断裂,它具有逆冲-左行走滑-正滑型组合特征14445],其间发育了狭长的索逡逑尔库里走滑断陷盆地,由逆冲断层和正断层所夹持的两侧地块垂向挤出形成山逡逑体,中间部位产生局部伸展形成谷地,并可见由冲沟切割侵蚀而形成的断层三逡逑角面,在其东南侧边缘还展布了一条韧性剪切带(图2.3),且岩石破碎程度非逡逑常剧烈。逡逑7逦85逦逦vy逦I逦垂逦I逦逡逑I邋i-hs^邋r逦断较邋U--’|邋KMX断袈邋L>^1邋徻冲勘l掑澹慑澹垮危澹义希蹋兀疲柯薏迹桑耍祝拖慷狭眩浚垮澹眩龋疲拍┖诩馍蕉狭眩海停危疲棵缀炝鴘喽狭眩海粒危疲⒍鸨痹刀狭眩海粒樱疲⒍鹉显刀狭彦义贤迹玻舶⒍鸲狭汛刂释迹ň莩抡郑郏常常菪薷模玻埃埃玻╁义希疲椋纾玻插澹牵澹铮欤铮纾椋悖幔戾澹恚幔疱澹铮驽澹簦瑁邋澹粒欤簦酰铄澹裕幔纾桢澹疲幔酰欤翦澹铮睿邋澹ǎ疲颍铮礤澹茫瑁澹铄澹冢瑁澹睿纾欤

本文编号:2760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60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6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