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索面连续刚构拱组合体系受力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 单索面 连续刚构拱组合体系 合理拱轴线 受力关键因素 出处:《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重庆合川区涪江四桥设计为(84+160+84)m单索面连续刚构拱组合体系桥梁,本文对其受力性能进行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拱肋刚度设计值、拱肋合理拱轴线、副拱参与主拱受力情况以及截面形式等方面对结构受力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本桥的合理拱轴线形式为二次抛物线;考虑副拱作用后主拱刚度增加24.5%,因此设计过程中不容忽视副拱的作用,尤其是副拱主要起景观效果的桥梁;副拱连接杆件的刚度对拱肋稳定性影响较大,其刚度过小会引起拱肋局部失衡。2、对主梁及主拱的受力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主梁及主拱均满足受力要求:在二期恒载及活载作用下,主拱参与结构受力比较大,而在一期恒载作用下主拱参与结构受力比较小。本文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涪江四桥,对类似桥梁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Abstract]:The fourth Fujiang Bridge in Hechuan District of Chongqing is designed as a continuous rigid frame arch composite bridge with a single cable plane of 84,160,84m.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bridge are studied. The main work accomplished is as follows: 1. Design value of arch rib stiffness, arch rib reasonable arch axis. The key factors of the structure stress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he aspects of the auxiliary arch participating in the main arch force and the section for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sonable arch axis of the bridge is a quadratic parabola;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auxiliary arch, the stiffness of main arch is increased by 24.5. so the function of auxiliary arch, especially the bridge with main landscape effec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design process. The stiffness of auxiliary arch connecting member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of arch rib, and the local imbalance of arch rib will be caused by the stiffness of the arch rib. The stress of the main beam and the main arch is analyz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beam and arch can meet the stress requirements: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second stage dead load and live load, the main arch takes part in the large force of the structure. However, under the first stage of dead load, the main arch takes part in less stres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fourth Fujiang Bridge,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similar bridges.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U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艳娟;;组合体系桥梁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简述[J];山西建筑;2008年09期
2 陈征;唐春艳;李文武;;混凝土T构-拱组合体系结构性能研究[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3 王勇飞,孙启函;V形支撑连续刚构-连续梁组合体系梁桥设计简介[J];中南公路工程;2005年02期
4 刘文荣;王海峰;徐岳;;自锚式悬索-斜拉组合体系桥梁施工期结构安全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6期
5 戴小冬;李瑜;伍英;原通鹏;;拱梁刚构组合体系V撑设计[J];公路工程;2009年03期
6 汤少青;;两种新月形拱-梁组合体系桥梁受力性能比较[J];中外公路;2013年04期
7 王文涛;高泓;刘健民;贾西法;李海军;;连续刚构——连续梁组合体系的科研与试验[J];公路;1993年09期
8 宋胜录;程依祖;伍小平;郭宏峰;;连续—刚构组合体系梁桥合龙方案研究[J];建筑施工;2009年12期
9 王先前;;拱桁组合体系侧倾稳定性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1年08期
10 田志勇;;组合体系桥梁的结构静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柏青;张国泉;;拱梁组合体系桥梁的实践与探讨[A];全国城市桥梁青年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2 饶志刚;朱红亮;;浅谈拱梁组合体系桥梁在京杭运河工程中的应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七届(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竹学叶;寿楠椿;万科峰;;东明黄河公路大桥刚构-连续组合体系徐变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4 庄冬利;贾丽君;孙斌;肖汝诚;;上海青浦西大盈港双桥设计[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建根;大跨度索拱组合体系非线性静动力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俭飞;单索面连续刚构拱组合体系受力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2 朱颖;大跨度梁拱刚构组合体系桥梁的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3 马龙宝;异形拱—连续刚构组合体系桥梁受力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邱景;斜拉-悬吊组合体系桥梁的力学行为及施工过程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杨坤;大跨度刚梁柔拱组合体系桥梁设计关键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6 郭静;拱式组合体系桥梁的结构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7 贾润中;多跨PC刚构—连续梁组合体系桥梁施工监控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8 梁飞;荧光开关组合体系的构建及对单糖的识别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朱卫国;三跨连续梁拱组合体系桥梁的分析及其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韦伟;拱梁组合体系吊杆张拉受力行为的分析及优化[D];广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91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9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