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支单箱双室梯形结合梁的畸变效应研究
本文选题:桥梁工程 切入点:结合梁 出处:《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研究钢-混凝土单箱双室梯形结合梁的畸变效应,根据荷载分解法从偏心竖向荷载中分解出独立的畸变荷载,采用ANSYS软件对其畸变变形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横隔板及结合面相对滑移对畸变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单箱双室结合梁的畸变变形包括反对称的第一畸变变形和正对称的第二畸变变形;端横隔板对减小第一畸变变形及应力作用显著,但对第二畸变效应基本无影响;跨中横隔板则可使第一、二畸变变形及应力均明显降低;结合面相对滑移使畸变变形及应力明显增大。因此结合梁应设置端横隔板和跨中横隔板,其它位置的中横隔板可少设或者不设,且在畸变效应分析时应考虑结合面滑移的影响。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istortion effect of steel-concrete single box trapezoidal composite beam, an independent distortion load is decomposed from eccentric vertical load by the method of load decomposition, and the distortion mechanism of the beam is studied by ANSYS software. The influence of the relative slip of the transverse diaphragm and the bonding surface on the distortion effect is analyz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distortion deformation of the single box and double chamber composite beams includes the antisymmetric first distortion and the normal symmetry second distortion; The end transverse diaphragm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ducing the first distortion and stress, but it has no effect on the second distortion, while the span transverse diaphragm can reduce the first and second distortion and stress obviously. The relative slippage of the bonding plane increases the distortion deformation and stress obviously. Therefore, the end transverse diaphragm and the span transverse diaphragm should be set up in the combined beam, while the middle transverse diaphragm in other positions may be set less or not, and the effect of the slip of the bonding plane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analysis of the distortion effect.
【作者单位】: 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安全保障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8281)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2014201138)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ZD2014025)
【分类号】:U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小渝;孙童龄;;横隔板对钢箱梁受力畸变的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张长青;安永日;安里鹏;;组合结构箱梁扭转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杨丙文;黎雅乐;万水;张建东;;波形钢腹板箱梁畸变应力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李运生;刘沛叶;张彦玲;;弹性阶段单箱双室梯形结合梁弯扭效应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5 王银辉;陈山林;钱立;;考虑形心和剪心分离的变曲率箱梁弯扭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卢彭真;魏召兰;占玉林;王英;赵人达;;基于位移场的薄壁箱梁结构约束扭转和畸变效应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1期
7 聂建国,田春雨;简支组合梁板体系有效宽度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翁;张莉;;简支薄壁钢箱梁的畸变效应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王微微;孙振国;吕学涛;;组合梁翼缘有效宽度研究进展[J];低温建筑技术;2006年05期
3 杨喜文;段树金;;钢-混凝土双面组合梁受拉钢筋有效分布宽度[J];工程力学;2008年S1期
4 秦绪喜;刘寒冰;;均布与线性荷载下简支T梁剪力滞系数的圣维南解[J];工程力学;2009年10期
5 张彦玲;李运生;樊健生;季文玉;;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有效翼缘宽度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2期
6 安永日;曾嵩;王芳;吕成林;;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矮塔斜拉桥参数分析[J];公路交通技术;2011年06期
7 俞菊虎;吴峻;丛欣建;邵长宇;苏庆田;;大悬臂宽箱组合梁的应力不均匀性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年07期
8 张元海;林丽霞;;偏心轴向荷载作用下薄壁箱梁的约束扭转翘曲应力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3期
9 张彦玲;葛巍;李运生;;柔性连接组合箱梁弹性阶段的弯扭效应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赵瀚玮;韩西;王玲;;波形钢腹板梁界面滑移计算公式推导[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小菲;吴春生;;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挠度计算[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喜文;段树金;;钢-混凝土双面组合梁受拉钢筋有效分布宽度[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3 苏庆田;王巍;;拱桥连续组合梁有效宽度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4 杨璐;王元清;石永久;;有效宽度对钢-混凝土组合楼盖整体承载性能的影响分析[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天;马哲芳;林家农;;钢-混凝土组合梁混凝土板弹塑性有效宽度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何文辉;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刘洪波;钢框架结构典型震害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王银志;考虑结构整体性的组合梁抗火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刘殿忠;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计算方法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秦绪喜;基于辛弹性力学的宽翼板T梁及箱梁剪力滞理论[D];吉林大学;2009年
6 赵曼;高速铁路RPC板式轨道的设计理论与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张彦玲;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力性能及开裂控制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周旺保;钢—混凝土组合箱梁及其框架结构的静动力性能分析[D];中南大学;2013年
9 赵锋军;大跨径钢箱梁桥面沥青铺装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国玺;钢桁架—混凝土组合梁有效宽度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魏京鹏;深肋组合扁梁楼盖受力性能的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张婷;简支外包U型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承载力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4 李斌;六冲河斜拉桥总体性能与主梁、索塔局部性能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5 朱庆普;钢—混凝土组合桁架梁混凝土板有效宽度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6 肖文杰;分体式正交异性板扁平钢箱梁局部构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彭亚军;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横隔板设计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刘志翁;薄壁箱梁畸变效应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秋U,
本文编号:1593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593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