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减隔震混合装置在独塔斜拉桥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3-10 15:10

  本文选题:独塔斜拉桥 切入点:过渡墩 出处:《桥梁建设》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验证减隔震混合装置(2种或多种减隔震装置的组合)对独塔斜拉桥的减隔震效果,以徐尹路潮白河大桥主桥为背景进行研究。将铅芯橡胶支座与液体粘滞阻尼器共同应用于该桥过渡墩的横桥向抗震设计,采用MIDAS Civil 2012分析减隔震混合装置对独塔斜拉桥抗震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液体粘滞阻尼器进行参数分析,得到适用于该桥的减隔震装置参数。结果表明:减隔震混合装置可以用于解决独塔斜拉桥的横桥向抗震问题。相对于常规设计,减隔震混合装置可以避免盆式支座在横桥向发生剪切破坏,也可以有效降低过渡墩的受力;相对于单独采用铅芯橡胶支座的抗震设计,减隔震混合装置可以改善横桥向位移响应及桥塔的受力,但会略微增大过渡墩的受力。
[Abstract]:In order to verify the isolation effect of two or more kinds of isolation devices for single tower cable-stayed bridge, Taking the main bridge of Chaobai River Bridge on Xuyin Road as the background, the lead rubber bearing and liquid viscous damper are applied to the transverse seismic design of the bridge's transition pier. MIDAS Civil 2012 is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hybrid isolation device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ingle-tower cable-stayed bridge, and the parameters of the liquid viscous damper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brid isolation device can be used to solve the lateral seismic problem of cable-stayed bridge with single tower. The hybrid device can avoid the shear failure of the basin bearing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of the bridge, and can als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force of the transition pier, compared with the seismic design of the lead rubber bearing alone, The hybrid device can improve the displacement response of the transverse bridge and the stress on the bridge tower, but it will slightly increase the force of the transition pier.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国道通公路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1CB0136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801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T60047)~~
【分类号】:U442.55;U448.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奇;肖海珠;;黑瞎子岛乌苏大桥总体设计[J];桥梁建设;2014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高宗余;东海大桥主航道桥斜拉桥总体设计[J];世界桥梁;2004年S1期

2 张先蓉;胡佳安;;武汉二七长江大桥6×90m钢-混组合连续梁设计[J];世界桥梁;2012年04期

3 石剑,王育光,杜春英,王萍,杨晓强;黑龙江省季节冻土形成发育规律及特征[J];黑龙江气象;2003年03期

4 张春平;于继承;冯雨芹;叶瑞敏;;冰雪条件城市道路纵坡坡度设计指标[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刘丽红;;季节冻土区桩基础抗冻拔稳定性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9年03期

6 高宗余;青洲闽江大桥结合梁斜拉桥设计[J];桥梁建设;2001年04期

7 康晋;肖海珠;徐伟;;乌苏大桥主桥上部结构设计与计算[J];桥梁建设;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国庆;黄庆祥;;减隔震桥梁的能力谱分析方法[J];山西交通科技;2008年01期

2 刘延芳;叶爱君;;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2期

3 乔治.李;扎克.梁;;罕遇地震作用下当前减隔震技术的局限性[J];公路;2009年05期

4 邵楠楠;;桥梁结构减隔震技术的研究[J];北方交通;2009年06期

5 王统宁;刘健新;于泳波;;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减隔震桥梁空间动力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6 燕斌;冯云成;;厦漳跨海大桥南汊北引桥减隔震方案设计[J];建筑结构;2010年S2期

7 吴运达;;浅析桥梁减隔震设计[J];科技资讯;2010年30期

8 张宁;Marioni;吴惠卿;;桥梁减隔震设计与新型减隔震装置[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0年06期

9 孔令俊;陈彦北;姜其斌;;太白路桥减隔震设计分析[J];铁道建筑;2012年09期

10 侯冠文;;矮墩大跨连续梁体系桥纵向减隔震设计[J];中国市政工程;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燕斌;冯云成;;厦漳跨海大桥南汊北引桥减隔震方案设计[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志强;;减隔震技术在我国桥梁中的应用[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王淑波;袁万城;范立础;;桥梁减隔震分析的弹性反应谱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6年

4 袁万诚;盛善定;胡世德;范立础;;悬索桥支座的减隔震效能分析[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5 李峰;柳建设;刘鹏;;分离式减隔震技术在高烈度区半中承式系杆拱桥的应用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6 管仲国;李建中;;城市快速路高架桥抗震体系选择与经济性对比——上海浦东内环线改扩建工程[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杜仲莹;保障房建设将用上减隔震技术[N];昆明日报;2012年

2 记者 蒋敏;我省全面推进减隔震技术推广应用[N];云南日报;2012年

3 李萌;减隔震技术助力云南“防震减灾”[N];云南科技报;2014年

4 记者 杜仲莹;全国近半减隔震建筑在云南[N];昆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泳波;减隔震桥梁的空间动力分析及动力试验[D];长安大学;2004年

2 王炎;铁路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及易损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杨风利;铁路桥梁减隔震设计方法及设计参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巩雯;高烈度地震区连续梁桥减隔震设计初步分析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2 刘锡媛;山区桥梁减隔震技术的适用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3 刘丹;等截面多跨连续梁桥减隔震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张显杰;塘汉快速路工程永定新河桥减隔震效果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5 范效贵;桥梁减隔震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彭伟;减隔震桥梁非经典阻尼问题与简化分析方法[D];同济大学;2006年

7 张玲;青州大桥的减隔震分析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8 黄子渝;高速铁路连续箱梁桥减隔震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王丽萍;高速铁路桥梁减隔震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向凯;定海大桥地震响应及减隔震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93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593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0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