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注浆体与岩锚结合面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高性能注浆材料 + RPC ; 参考:《铁道学报》2014年12期
【摘要】:当前岩锚体系中使用的普通水泥注浆料存在粘结强度较低、耐久性较差等问题,导致岩锚体系地下工程量大、耐久性不足。RPC及DSP具有高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及高韧性等优良性能可能成为岩锚体系中普通水泥注浆料的替代品。基于现场拉拔试验,研究不同粘结长度下RPC、DSP与灰岩及精轧螺纹钢筋间的粘结性能,得到结合面间粘结强度及锚固体系破坏形式。结果表明:RPC、DSP与精轧螺纹钢间粘结强度为23.3~31.4 MPa,试验中发生螺纹钢筋与注浆体间界面破坏,此时注浆体与灰岩间相应的粘结强度为7.1~8.27 MPa,仍远大于普通水泥浆与岩石间0.1~3MPa的粘结强度。基于室内推出试验,对RPC、DSP及普通水泥浆与花岗岩间粘结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研究不同粘结长度下,RPC、DSP、普通水泥浆与花岗岩间的粘结性能,得到结合面间粘结强度及荷载-滑移曲线。结果表明:RPC、DSP、普通水泥浆与花岗岩间粘结强度分别为11.50 MPa、9.39 MPa和2.57 MPa。
[Abstract]:The common cement grouting material used in the current rock anchor system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low bond strength and poor durability, which leads to the large amount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in rock anchorage system, low durability.RPC and DSP with high compressive strength, high durability and high toughness and so on, which may be the substitute of ordinary cement grouting material in rock anchor system. The bonding properties between RPC, DSP and limestone and the thread bar of finishing rolling are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bonding lengths, and the bond strength and the failure form of the anchorage system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nd strength between RPC, DSP and the finishing thread steel is 23.3~31.4 MPa, and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bar and the grouting body occurs in the test, and the grouting body is at this time. The corresponding bond strength between the limestone is 7.1~8.27 MPa, which is still far greater than the bond strength of 0.1~3MPa between the ordinary cement slurry and the rock. Based on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 the bond properties between the RPC, DSP and the ordinary cement slurry and the granite are compared. The bonding properties of RPC, DSP, common cement slurry and granite under different bond lengths are studied. The bond strength and load slip curve of the joint surface showed that the bond strength between RPC, DSP, ordinary cement paste and granite was 11.50 MPa, 9.39 MPa and 2.57 MPa.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8134)
【分类号】:U444;U445.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屈文俊;秦宇航;;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研究与应用评述[J];结构工程师;2007年05期
2 张发明,陈祖煜,刘宁;岩体与锚固体间粘结强度的确定[J];岩土力学;2001年04期
3 吴炎海,何雁斌;活性粉末混凝土(RPC200)的配制试验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可可;葛涛;陈伟;王明洋;;RPC力学参数及抗接触爆炸性能试验[J];爆破;2007年01期
2 陈宝春;李生勇;余健;林上顺;季韬;;大跨度活性粉末混凝土拱桥试设计[J];交通科学与工程;2009年01期
3 方志,杨剑;FRP和RPC在土木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4 白永兵;郝文秀;李宏斌;徐晓;;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李宏斌;白永兵;郝文秀;徐晓;;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试验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6 王建雷;郝相雨;籍凤秋;;钢纤维对RPC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03期
7 黄妙明;;粒径和养护制度对粉末混凝土强度的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05期
8 王苏岩;籍凤秋;;配合比因素对RPC强度影响正交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01期
9 毕继红;田胜伟;许平;孟令倩;;新型锚杆抗拔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1期
10 姚良云;;钢管RPC长柱轴压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向阳;李欢秋;吴祥云;庞伟宾;;不良地质环境中基坑边坡加固技术分析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苏家伦;吴炎海;林清;;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弯曲抗折性能试验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3 王震宇;王俊亭;袁杰;;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制技术的试验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震宇;王俊亭;袁杰;;RPC200活性粉末混凝土集料及配比研究[A];结构混凝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炎海;姚良云;;圆钢管RPC轴压长柱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杰;;活性粉末混凝土盖板施工技术[A];2012年中铁隧道集团低碳环保优质工程修建技术专题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强岭;富水巷道顶板强度弱化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王立闻;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后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何思明;预应力锚索作用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4 蒋良潍;松散斜坡体锚、桩加固作用机理与工程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5 杨剑;CFRP预应力筋超高性能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饶枭宇;预应力岩锚内锚固段锚固性能及荷载传递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7 朱益军;基于GIS公路边坡稳定评判与防护决策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向安田;高边坡预应力锚索格梁的承载机理及设计分析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陈浩;地下工程围岩与支护体相互作用的模型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10 原海燕;配筋活性粉末混凝土受拉性能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怀玉;锚固岩土边坡支护效果的评价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孟俊仓;高强微膨胀预应力锚固技术在岩质边坡中应用的受力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闫建平;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罗华;圆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短柱轴压受力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康义荣;混杂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残余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刘小平;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爆裂行为及高温作用后渗透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马胤超;RPC双向带肋板的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刘朝阳;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与冲击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9 高乐;活性粉末混凝土高压状态方程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10 王洪涛;考虑锚杆刚度效应的边坡加固机理及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董学晟,夏熙伦;三峡工程船闸高边坡岩体力学试验研究*的历史回顾[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2期
2 柯开展;蔡文尧;;活性粉末混凝士(RPC)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与前景[J];福建建材;2006年02期
3 何雁斌,吴炎海,杨幼华,陈尚鸿,李轶慧;活性粉末混凝土(RPC200)的材料选用及制作技术[J];福建建筑;2003年01期
4 龙广成,陈瑜;RPC200的强度及收缩影响研究[J];工业建筑;2002年06期
5 陈健,刘红彬,贾玉丹,鞠杨;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J];工业建筑;2005年S1期
6 何峰,黄政宇;养护制度对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强度的影响研究[J];混凝土;2000年02期
7 何峰,黄政宇;原材料对RPC强度的影响初探[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陈毅卓,阎贵平,安明U,
本文编号:2091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091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