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与MBT对碳钢在3.5%NaCl溶液中缓蚀的协同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07 22:27
碳钢以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但在含氯离子的溶液中容易发生腐蚀。添加缓蚀剂是一种简单且经济有效的腐蚀防护方法,但是单一缓蚀剂往往不能达到防护要求,利用各类缓蚀剂间的协同效应可以提高缓蚀效果。虽然目前对于缓蚀剂的协同研究有很多,都集中在开发最佳配方,但对于缓蚀剂间协同机理的研究还不成熟,且在比较分子内协同与分子间协同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本论文首先合成了两个磺酸盐表面活性剂CHT/COT,再分别与2-巯基苯并噻唑(MBT)对接,合成两个缓蚀剂CHMT/COMT。利用电化学阻抗、动电位极化曲线、表面分析等研究手段,研究MBT和CHT/COT对45#碳钢在3.5%NaCl溶液中缓蚀的分子内/分子间协同效应;利用量子化学计算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两种缓蚀剂在单独使用与协同时在金属表面作用的吸附特性,通过吸附构型和结合能分析两种缓蚀剂的协同作用机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以三聚氯氰、正己胺/正辛胺、氨基乙磺酸为原料,合成了两个磺酸盐表面活性剂:2-正己胺-4-氨基乙磺酸钠-6-氯-1,3,5-均三嗪(CHT)和2-正辛胺-4-氨基乙磺酸钠-6-氯-1,3,5-均三嗪(COT);...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1.2 缓蚀剂的协同效应研究现状
1.2.1 缓蚀剂分子间协同效应的研究现状
1.2.2 缓蚀剂分子内协同效应的研究现状
1.3 缓蚀剂的缓蚀机理
1.3.1 电化学过程抑制机理
1.3.2 物理和化学作用抑制机理
1.4 缓蚀剂分子间的协同效应机理
1.4.1 架桥理论
1.4.2 补强理论
1.5 研究内容
2 缓蚀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缓蚀剂的合成
2.2.3 缓蚀剂的结构表征
2.2.4 表面张力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缓蚀剂的结构表征
2.3.2 表面活性测试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CHMT/COMT对碳钢缓蚀的分子内协同效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电化学测试
3.2.3 吸附热力学研究
3.2.4 SEM-EDX测试
3.2.5 量子化学计算
3.2.6 分子动力学模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化学测试分析
3.3.2 吸附热力学分析
3.3.3 腐蚀形貌与成分分析
3.3.4 量子化学计算分析
3.3.5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
3.3.6 分子内协同作用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CHT/COT与 MBT对碳钢缓蚀的分子间协同效应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电化学测试
4.2.2 吸附热力学研究
4.2.3 SEM-EDX测试
4.2.4 量子化学计算
4.2.5 分子动力学模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化学测试分析
4.3.2 吸附热力学分析
4.3.3 腐蚀形貌与成分分析
4.3.4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
4.3.5 分子间协同作用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43888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1.2 缓蚀剂的协同效应研究现状
1.2.1 缓蚀剂分子间协同效应的研究现状
1.2.2 缓蚀剂分子内协同效应的研究现状
1.3 缓蚀剂的缓蚀机理
1.3.1 电化学过程抑制机理
1.3.2 物理和化学作用抑制机理
1.4 缓蚀剂分子间的协同效应机理
1.4.1 架桥理论
1.4.2 补强理论
1.5 研究内容
2 缓蚀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缓蚀剂的合成
2.2.3 缓蚀剂的结构表征
2.2.4 表面张力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缓蚀剂的结构表征
2.3.2 表面活性测试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CHMT/COMT对碳钢缓蚀的分子内协同效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电化学测试
3.2.3 吸附热力学研究
3.2.4 SEM-EDX测试
3.2.5 量子化学计算
3.2.6 分子动力学模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化学测试分析
3.3.2 吸附热力学分析
3.3.3 腐蚀形貌与成分分析
3.3.4 量子化学计算分析
3.3.5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
3.3.6 分子内协同作用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CHT/COT与 MBT对碳钢缓蚀的分子间协同效应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电化学测试
4.2.2 吸附热力学研究
4.2.3 SEM-EDX测试
4.2.4 量子化学计算
4.2.5 分子动力学模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化学测试分析
4.3.2 吸附热力学分析
4.3.3 腐蚀形貌与成分分析
4.3.4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
4.3.5 分子间协同作用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43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4043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