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淮海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呼吸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25 13:23

  本文选题:土壤理化性质 切入点:有机碳矿化 出处:《生态环境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有机碳通过微生物分解作用向大气释放CO_2,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将会对大气CO_2浓度和全球碳循环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当前人类活动频繁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背景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等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等功能的影响,可以阐明影响土壤碳汇功能的关键因子,为未来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开封市为例,研究了黄淮海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包括弃耕地、草地、果园、农田和森林)下土壤湿度、pH值、铵态氮、硝态氮、总碳、总氮、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微生物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土壤湿度、总碳、总氮、有机碳(1.48%)、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但其微生物呼吸(101.06 mg·kg~(-1)·d~(-1))和温度敏感性(1.18)最小。(2)农田土壤的总碳、总氮、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次于森林且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微生物呼吸速率较大(128.55 mg·kg~(-1)·d~(-1))。(3)弃耕地、草地和果园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碳氮较小。(4)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可以直接解释土壤有机碳积累的68%,且可通过土壤湿度间接地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呼吸。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呼吸分别被土壤湿度和硝态氮含量等因子解释了93%和54%。该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利于土壤有机碳固持,其较小的微生物呼吸温度敏感性对应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农田占地面积广大,农业经营中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要采取免耕或秸秆还田等措施充分发挥其碳汇作用。
[Abstract]:Soil is the largest carbon pool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rganic carbon releases CO-2 into the atmosphere through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and small changes in the soil carbon pool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tmospheric CO_2 concentration and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frequent human activities and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mod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 can clarify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function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land use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Taking Kaifeng City as an example, Soil moisture pH, ammonium nitrogen, nitrate nitrogen, total carbon, total nitrogen, organic carbon, soluble organic carbo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including abandoned farmland, grassland, orchard, farmland and forest) in Huang-Huai-Hai Plai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moisture, total carbon, total nitrogen, organic carbon and organic carbon in forest soi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other land use modes. But the microbial respiration (101.06 mg 路kg ~ (-1) 路d ~ (-1)) and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1.18) were the least. 2) the total carbon, total nitrogen, organic carbon and microbial biomass of farmland soil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forest and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land use patterns. The microbial respiration rate was 128.55 mg 路kg ~ (-1) d ~ (-1).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soil carbon and microbial carbon and nitrogen in grassland and orchard shows that the land use mode can directly explain the accumul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ndirectly affect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microbial respiration through soil moisture.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microbial respiration were accounted for 93% and 54% by soil moisture and nitrate content, respectively. The study showed that forest ecosystems were conducive to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Its smaller microbial respiratory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dealing with future global climate change; farmland covers a large area, I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easures such as no-tillage or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should be taken to ensure grain produc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carbon sequestration.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40011)
【分类号】:S153.6;S15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兰登明,孟庆阁,李志恒;赤峰地区退化土地利用方式与生产力[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8年S1期

2 郑袁明,陈同斌,郑国砥,陈煌,罗金发,吴泓涛,周建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铜积累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5期

3 郑袁明;宋波;陈同斌;郑国砥;黄泽春;;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锌的积累及其污染风险[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1期

4 周学峰;赵睿;李媛媛;陈小勇;;围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口滩地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5 赵锦梅;张德罡;刘长仲;徐长林;;祁连山东段高寒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02期

6 王国兵;赵小龙;王明慧;阮宏华;徐长柏;徐亚明;;苏北沿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易氧化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4期

7 李生;任华东;姚小华;张守攻;;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地区环境小气候日动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2期

8 杨珊;何寻阳;苏以荣;张伟;王克林;;岩性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北喀斯特土壤肥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6期

9 钟春棋;曾从盛;仝川;;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04期

10 贡璐;张雪妮;吕光辉;韩丽;;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评价[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杉;胡荣桂;聂文婷;;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廖燕;朱君君;孙振钧;王冲;张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特征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徐华勤;章家恩;冯丽芳;全国明;毛丹娟;孟磊;;微生物商对华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壤类型的响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海春兴;赵烨;陈志凡;赵芳敏;;河北坝上东南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蚀性研究——以河北丰宁县大滩乡三道河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吴祥云;张丹丹;李海燕;;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甄莉娜;张英俊;;农牧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剖面分布特征[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范君华;刘明;;塔里木极端干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酶活性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甄晓君;傅瓦利;贾红杰;段正锋;杜富芝;;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9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副市长 邓庆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惠州日报;2014年

2 本报评论员;关键是变革土地利用方式[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记者 肖姗 韦铭;创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有力助推南京科学发展[N];南京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李丽颖;创新土地利用方式 加快推进城镇化[N];农民日报;2013年

5 记者 胡志喜;深化改革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韩永先;官学研共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7 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任志远;四方面推进“双保”工作 力促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杨丁丁;南京开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9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N];宁波日报;2011年

10 市长 邵占维;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杭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仕吉;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贾韦德;[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莹;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晓亮;藏东南地区海拔和土地利用方式对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何冬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结构及矿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8 张玉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潮棕壤营养元素剖面分布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讯;半干旱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养分和水分的动态变化[D];兰州大学;2009年

10 程存刚;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系统有机化过程的动力因素研究与优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楠楠;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壤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2 毛琴;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李胜蓝;中亚热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素有效性与分级[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顾钻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滨海盐土质量演变特征[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5 李金洋;雅安上里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的吸附解析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李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王超花;半干旱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水文性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8 张宏;黄土沟壑区侵蚀劣地土壤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MOKGAWA DINEO LYDIA;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南非林波波省与中国吉林省土壤化学养分与腐殖物质的差异[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10 杨丰;贵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63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63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f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