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研究
【摘要】:汽车产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石油消耗和大气环境污染的双重危机,在能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下,汽车行业寻找清洁能源、替代能源已经经历较长时间。进入21世纪,汽车越来越深刻地进入能源结构和动力技术多元化的时代,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就开始制定和实施新能源汽车科技规划,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很快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这既是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更是从长远出发做出的战略抉择。在国家已出台多项新能源汽车产业激励政策背景下,作为广州经济发展支柱的汽车产业已经迎来新机遇,但因财政补贴扶持不到位、税收制度不完善、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引导政策力度不足及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广州新能源汽车推广进程缓慢,与北京、深圳等国内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政府扶持政策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的重要助推器。本文将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背景环境研究角度出发,对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府政策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评析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府扶持政策的现状与问题。本文从保障性政策、财税政策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主要方面政府扶持政策入手,剖析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现状及其问题,对现行扶持政策、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综合使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法及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干预理论及诺斯制度变迁理论,为本文研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府扶持政策提供理论基础。面对传统燃油汽车石油依赖和空气污染的现实问题,新能源汽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案,作为新兴产业及新能源汽车所具备的“公共产品”性质,也决定了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仅仅依靠“看不见的手”自我调节,是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福利最大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推动和扶持,政府在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环保消费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 政府扶持政策 政府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47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0-12
- 1.2 研究意义12-13
- 1.2.1 理论意义12
- 1.2.2 现实意义12-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3.3 研究现状述评16-17
- 1.4 研究内容17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7-19
- 1.5.1 研究方法17-18
- 1.5.2 技术路线18-19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19-25
- 2.1 核心概念界定19-22
- 2.1.1 新能源汽车产业19-20
- 2.1.2 产业扶持政策20-22
- 2.2 理论基础22-24
- 2.2.1 市场失灵理论22-23
- 2.2.2 政府干预理论23-24
- 2.3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分析25-44
- 3.1 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的国家政策25-30
- 3.2 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现状30-37
- 3.3 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37-41
- 3.3.1 地方保护主义扶持政策的负效应39-40
- 3.3.2 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缓慢40-41
- 3.3.3 新能源汽车自主核心技术创新扶持政策力度不足41
- 3.4 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41-43
- 3.4.1 税收制度易造成地方保护主义壁垒41-42
- 3.4.2 充电设施建设批复流程复杂42
- 3.4.3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缺乏有力政策引导42-43
- 3.5 本章小节43-44
- 第四章 典型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做法与经验44-49
- 4.1 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44-46
- 4.1.1 研发与产业化支持政策44
- 4.1.2 美国新能源补贴政策44-45
- 4.1.3 美国加州的零排放汽车法案45-46
- 4.2 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46-48
- 4.2.1 税收优惠与奖励政策46-47
- 4.2.2 产业技术支持措施47
- 4.2.3 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严格倒逼新能源汽车发展47-48
- 4.3 美、日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经验启示48
- 4.4 本章小节48-49
- 第五章 完善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对策49-53
- 5.1 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和创新破除地方保护主义49
- 5.2 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49-50
- 5.3 加大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创新政策扶持力度50-51
- 5.4 适时出台约束性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51
- 5.5 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政策导向51-52
- 5.6 本章小节52-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1 广东省广州市新能源汽车发展调查问卷57-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9-60
- 致谢60-61
- 附表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利安;罗威;徐沪初;;新能源汽车革命为时尚早[J];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2012年06期
2 ;汽车工程[J];公路运输文摘;2000年06期
3 徐卫国;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初探[J];汽车科技;2001年06期
4 王作函;环保节能是汽车动力的永恒主题——记国际先进汽车动力与能源技术研讨会[J];商用汽车;2002年07期
5 章默;;替代“动力”引领汽车发展新潮流[J];上海标准化;2006年01期
6 陈清泰;;关注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因素[J];商用汽车;2006年10期
7 谭思敏;;“新能源”[J];汽车观察;2008年03期
8 万钢;;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交通与运输;2008年02期
9 王东升;;跟汽车设计专家一起看车展[J];汽车观察;2008年05期
10 黄闽;;燃油税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吉清;兰凤崇;杜天亚;;透透过专利信息看看全球新新能源汽汽车的发发展[A];“广汽丰田杯”广东省汽车行业第七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何海波;郑燕萍;;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发展状况[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高韦韦;;汽车尾气的污染控制技术[A];成都市科技年会分会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空气环境污染防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军;秦大同;;准“绿色”混合动力汽车与环境保护[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费振翼;;新一代“汽车”将在新世纪崭露头角(摘要)[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6 姚得强;;我国汽车业腾飞的契机——汽车动力新技术[A];2006年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2006年
7 李海霞;;新能源汽车与复合材料技术[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已发布并实施的汽车行业国家标准名录[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9 田令;张梦洁;;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省汽学会理事会议资料[C];2006年
10 田令;张梦洁;;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童彤;新能源汽车推广意见更显实际[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2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副总裁 肖国普;发展新能源汽车 我们与世界同步[N];消费日报;2007年
3 本报特派记者 刘力源;新能源汽车如何驶入“快车道”[N];文汇报;2009年
4 记者 庞东梅;新能源汽车获发展动力[N];金融时报;2009年
5 记者 高国华;新能源:汽车业驶向未来的重大选择[N];金融时报;2009年
6 本栏主持 姜海程;21世纪世界汽车发展趋势[N];中国企业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范建;中国汽车产业的春天来了吗[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伟;汽车产业优化布局 把握新能源契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黄希 陈全育;航天科技“嫁接”新能源汽车[N];中国航天报;2009年
10 记者 廉维亮;民建黑龙江省委建议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N];人民政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汪伟;汽车紧急避让操纵逆问题的建模与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孙志军;我国汽车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杜峰;基于线控技术的四轮主动转向汽车控制策略仿真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盛琦;混合动力汽车智能同步变速箱控制系统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陈小兵;并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控制策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3 国兴;基于驾驶意图识别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4 马良君;基于博弈进化算法的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参数优化[D];贵州大学;2016年
5 黄旭明;特斯拉汽车在中国的营销策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6 郑大伟;基于CVT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D];重庆大学;2016年
7 杭启飞;串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系统仿真与优化分析及其整车模拟与测控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8 董长青;GN公司新能源汽车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9 余借光;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减排性能提升的控制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10 黄希光;基于多参数优化的等效燃油消耗最小的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34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634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