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桩-土体系渐进破坏的单桩承载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破坏性单桩 + 渐进破坏 ; 参考:《岩土力学》2014年04期
【摘要】:针对目前桩基承载特性确定时未考虑桩-土体系渐进变形过程的现状,采用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手段对考虑桩-土体系渐进破坏的单桩承载特性展开研究。首先,利用现场试验数据对侧阻和端阻的软化特性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侧阻和端阻软化模型,明确了模型中各参数取值方法,并验证了其合理性。同时,根据提出的侧阻和端阻软化模型,建立了一种可考虑桩-土体系渐进破坏的单桩承载特性的迭代算法。算例分析表明,计算获得的破坏性单桩承载特性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可反映侧阻和端阻的破坏特性。实际工程中,结合单桩承载特性分析算法,可根据单桩的实际受力特点灵活选用不同形式的侧阻和端阻荷载传递函数来分析不同桩顶荷载水平下的单桩受力特性。
[Abstract]: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progressive deformation process of pile-soil system is not consider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pile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the load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pile considering progressive failure of pile-soil system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field tes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Firstly, based on the field test data, the softening characteristics of side resistance and end resistance are discussed in depth, and the model of side resistance and end resistance softening is proposed, and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is defined,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odel is verified.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proposed lateral resistance and end resistance softening model, an iterative algorithm for the load-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pile considering progressive failure of pile-soil system is established. Numerical examples show that the calculated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pile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 and can reflect 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ral and end resistance.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load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pile, the load transfer function of side resistance and end resistance can be flexibly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load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pile under different top load level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No.KLE-TJGE-B1301)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No.SKLGDUEK121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12M521339)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No.2012GN012)
【分类号】:TU4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杨敏;赵锡宏;;分层土中的单桩分析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2 赵春风;鲁嘉;孙其超;诸苕;李尚飞;;大直径深长钻孔灌注桩分层荷载传递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3 张忠苗;张乾青;张广兴;施茂飞;;软土地区大吨位超长试桩试验设计与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4 张忠苗;张乾青;;破坏和非破坏后注浆抗压桩受力性状现场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10期
5 王伟;杨敏;;竖向荷载下桩基础弹性分析的改进计算方法[J];岩土力学;2006年08期
6 艾智勇;成志勇;;层状地基中轴向受荷单桩的边界元法分析[J];岩土力学;2009年05期
7 高盟;高广运;杨成斌;冯世进;季瑜君;;层状地基群桩沉降计算的剪切位移解析算法[J];岩土力学;2010年04期
8 王卫东;李永辉;吴江斌;;超长灌注桩桩-土界面剪切模型及其有限元模拟[J];岩土力学;2012年12期
9 王奎华;吕述晖;吴文兵;罗永健;武登辉;;考虑应力扩散时桩端土性对单桩沉降影响分析方法[J];岩土力学;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雷;刘振宏;钱元运;洪庄年;袁戟;;深基坑宽度对周围建筑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2 王卫东;朱合华;李耀良;;城市岩土工程与新技术[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3 王孝兵;文松霖;徐文强;;大直径长桩接触面参数的敏感性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2期
4 张东利,李霆;建筑工程结构操作诊断的现状评述及前景展望[J];测试技术学报;2002年03期
5 郭正刚;孙伟;岳明;;A Model of Shield Jack Thrust to Shield Attitude[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1年02期
6 高睿;胡念;朱斌;;超长钻孔灌注群桩承载特性的实验研究和数值分析(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0年04期
7 高笑娟;祁春伟;;旋扩珠盘桩最优盘位和盘间距的确定[J];工程勘察;2009年01期
8 邵国波;苌红涛;张建波;;主动区加固控制邻近基坑桩基础变形分析[J];公路;2010年08期
9 邓文龙,周正茂;土的压缩模量Es的一种取值方法[J];工业建筑;1996年10期
10 杨明辉;张小威;赵明华;;基于幂级数解的非均质地基群桩沉降混合解法[J];工程力学;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所明;张国跃;洪庄年;刘振宏;张雷;;浅覆土大盾构对临近建筑物影响的有限元分析[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段建;言志信;郭锐剑;刘子振;;层状地层锚固荷载传递特性分析[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茅晓辉;变刚度复合地基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吕凡任;倾斜荷载作用下斜桩基础工作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刘杰;复合地基中垫层技术及桩土相互作用[D];中南大学;2003年
4 巨玉文;挤扩支盘桩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5 韩云山;独立柱基下承台、群桩与土共同工作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6 辛公锋;大直径超长桩侧阻软化试验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汪文彬;基于单桩载荷试验推算群桩基础沉降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高笑娟;挤扩支盘桩承载性状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9 闫静雅;桩基础全寿命期对邻近已有隧道的影响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岳强;非均匀地基中单桩和群桩的线性及非线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奎森;竖向荷载作用下螺杆桩受力特性分析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李坚卿;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解析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陈银象;深厚软土区段高速铁路桥梁桩基承载机理及沉降特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4 王顺利;人工挖孔扩底桩单桩承载力试验与计算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5 程琴辉;高速铁路桥梁长桩基础桩底压缩层厚度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陈夏雨;桥梁摩擦桩基础沉降理论分析及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7 王孝兵;竖向与水平组合荷载作用下大直径长桩承载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1年
8 崔广芹;基于现场单桩载荷试验结果的桩土参数识别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松雪;复合土钉支护的FLAC-(3D)数值模拟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张东利;建筑结构损伤的振动诊断研究[D];华北工学院;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明华;邹丹;邹新军;;群桩沉降计算的荷载传递法[J];工程力学;2006年07期
2 王奎华;刘凯;吴文兵;王宁;;虚土桩扩散角对桩的纵向振动特性影响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9期
3 邓友生;龚维明;李卓球;;超长大直径单桩荷载传递特性研究[J];公路;2007年04期
4 董金荣;;桩底沉渣对桩侧摩阻力影响及桩承载力的估算[J];工业建筑;2009年04期
5 徐新跃;软土地基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承载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4年12期
6 程晔;龚维明;戴国亮;季杰;;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桩端承载力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王旭东,魏道垛,宰金珉;单桩荷载——沉降的非线性分析[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8 王建华,陆建飞,沈为平;层状地基中考虑固结和流变的垂直单桩的理论分析[J];水利学报;2001年04期
9 黄明聪,龚晓南,赵善锐;钻孔灌注长桩试验曲线型式及破坏机理探讨[J];铁道学报;1998年04期
10 邱钰,胡雪辉,刘松玉;用荷载传递法计算深长大直径嵌岩桩单桩沉降[J];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辛公锋;大直径超长桩侧阻软化试验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彭吉五;考虑基岩埋置深度影响时单桩沉降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陈嘉熹;虚土桩法可行性初步研究与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建文;;大直径深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特性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6期
2 雷国辉,洪鑫,施建勇;矩形壁板桩群桩竖直承载特性的理论分析[J];岩土力学;2005年04期
3 李绪斐;;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原理及施工工艺[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年10期
4 刘春平;;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原理及施工工艺[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年05期
5 肖辉椿;;嵌岩桩的承载特性与承载力计算模式分析[J];科技资讯;2010年08期
6 刘亚莲,李永见,茜平一;竖向荷载下复合桩基承载特性的弹塑性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年09期
7 刘杰,何杰,张可能;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弹塑性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8 龚成中;何春林;;岩溶地区桩基承载特性研究分析[J];世界桥梁;2006年04期
9 冯世进;高广运;郭星宇;;大直径扩底墩考虑尺寸效应竖向承载性状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10 蒋永莉;大直径扩底桩墩基础的承载特性[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鑫;雷国辉;施建勇;;非均质土体对壁板桩承载特性的影响[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2 黄雨;徐斌;;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嵌岩桩承载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雷学文;章建招;;挤扩支盘桩单桩荷载传递规律的数值分析[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刘瑞钾;张大鹏;崔双立;李志祥;刘丛;;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5 赵善锐;;桩的承载特性和分析方法[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6 袁内镇;汪日新;陈泽涛;陈德春;;石灰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及承载力计算[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马学宁;梁波;;灰土挤密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有限元分析[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8 谭峰屹;雷学文;;粉喷桩多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探讨[A];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何杰;刘杰;闵长青;张亦静;;软土地基中楔形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8年
10 王卫东;吴江斌;黄绍铭;;扩底抗拔桩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士伦;可液化土层中桩基横向承载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郑俊杰;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3 蒋冲;山区高桥墩—桩基结构体系承载特性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4 刘敦平;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及其数值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5 戚春香;饱和砂土液化过程中桩土相互作用p-y曲线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罗大生;珠三角地区钉形搅拌桩软基处理的原位测试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祝世平;全螺旋灌注桩承载特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孙涛;变截面劲性水泥土旋喷搅拌桩关键技术与承载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张爱军;复合地基优化的理论与措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10 胡存;适用于饱和黏土循环动力分析的边界面塑性模型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钮小洲;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检测技术与承载特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王文;桩基埋管对桩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3 马乾;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承载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4 刘文华;沉管灌注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分析及计算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郑建强;陡坡高墩双排嵌岩桩承载特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6 张健;液化土及震陷性软土中桩基承载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炜;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承载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8 谭峰屹;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9 秦健;不同浸润条件下人工挖孔灌注桩承载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10 马向军;载体桩承载特性与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11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81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