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城区开放空间的生态防灾策略
本文选题:高密度 + 开放空间 ; 参考:《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高密度、高复杂度的城市环境特性,城市防灾规划之间的矛盾以及开放空间对高密度城区的疏解改善作用,提出了高密度城区的开放空间生态防灾层级,并从用地管理、环境改善、生态补偿及立体化防灾4个方面提出了高密度城区开放空间的生态防灾策略,探索了绿色生态理念在高密度城区的实现途径,以期促进高密度城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nvironment with high density and complexit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and the effect of open space on the improvement of high density urban area are analyzed, and the ec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level of open space in high density urban area is put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 of land management,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disaster prevention, the ec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trategy of open space in high-density urban area is put forward, and the way of realizing green ecological concept in high-density urban area is explor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 density urban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AZD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8256)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JCYBJC14200)
【分类号】:TU984.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晶;曾坚;苏毅;;可持续性“纤维”绿廊在紧凑城区规划中的应用——以大野秀敏2050年东京概念规划方案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2 吕元,胡斌;城市空间的防灾功能[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1期
3 陈天;臧鑫宇;王峤;;生态安全理念下的山地城市新区规划研究——以武夷山市北城新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J];建筑学报;2012年S2期
4 王峤;曾坚;;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防灾规划体系构建[J];建筑学报;2012年S2期
5 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J];生态学报;2003年08期
6 李松涛;曾坚;;地震避难场所的设置原则与措施[J];新建筑;2008年04期
7 林胜华;王湘;;高密度空间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初探[J];浙江建筑;2006年08期
8 林贺佳;李娜;;立体城市——紧凑集约发展在中国的实践[J];住区;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庆国;;世界森林景观生态研究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2 徐军亮;章异平;;土地利用中尺度效应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3 王亦聪;黄赞;李瑶;刘超;;新兴城镇绿地系统空间布局适用模式研究——以固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4 王兴芳;王云鹏;李岩;李慧;陈永品;沈奎;;广州东进扩张下的萝岗区土地利用与景观动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6期
5 高常军;周德民;栾兆擎;张海英;;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评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6 方艳;唐红梅;吴楚;陈洪凯;;风景名胜区景观价值评价理论(Ⅱ):评价方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7 赵学彬;;基于空间均衡格局下的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1期
8 丁桂生;;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林副特产;2011年01期
9 刘颂;郭菲菲;李倩;;我国景观格局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魏建兵;肖笃宁;解伏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与调控原则[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谢军飞;李延明;;城市绿地应急避险功能的研究进展[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2 魏建兵;肖笃宁;张春山;张丙友;刘立权;;黑土丘陵漫岗区农业流域景观结构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都伟;郭宇;史自亮;;发挥应急避险系统的日常功能 提高公园的管理服务水平[A];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论文集[C];2005年
4 肖笃宁;魏建兵;解伏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与景观生态学使命[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蔡凯臻;;防灾减灾城市设计对策研究——以公共开放空间为对象[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曾坚;王峤;臧鑫宇;;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立体化应急防灾系统构建[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工程防灾规划)[C];2013年
7 刘媛;吴宇华;;人行为视角下南宁历史传统商业街区保护与更新探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英;元阳哈尼梯田景观格局及其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程复;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河川径流泥沙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郭斌;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南部土地景观动态及优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娜;洞庭湖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调蓄功能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5 方炫;黄土高原乡级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与生态功能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6 王志刚;小的应该是美好的[D];天津大学;2010年
7 李晓峰;基于城市发展的城市模拟模型应用前景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焦加国;我国不同区域典型乡村景观土壤碳氮磷的分布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蔡为民;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耿叙武;崂山风景区森林景观动态变化及其生态效益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洁;武汉市城市公园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宗侠;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冯湘兰;景观格局指数相关性粒度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唐碧云;株洲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亚男;长沙市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连通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高铁军;长沙市橘子洲公园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陈江薇;城市边缘区建设之景观塑造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李正;喀斯特地区土地整理景观生态与效益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高宾;锦州湾沿海经济区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冰;城市避震疏散场所规划设置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花林,李波;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2 叶锺楠;;2000年以来“紧缩城市”相关理论发展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S1期
3 段进,李志明,卢波;论防范城市灾害的城市形态优化——由SARS引发的对当前城市建设中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3年07期
4 游璧菁;从都市防灾探讨都市公园绿地体系规划——以台湾地区台北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4年05期
5 黄光宇;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J];城市规划;2005年01期
6 金磊;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减灾须解决的九大问题[J];城市规划;2005年06期
7 张丽梅,许倩英,胡志良;天津市避难场所人均用地指标取值研究[J];城市;2005年03期
8 陈苏诞;张晓峰;王蕾;;太原市地震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安全性扫描[J];城市与减灾;2007年01期
9 李秀珍,肖笃宁,胡远满,王宪礼;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对养分去除功能影响的模拟[J];地理学报;2001年01期
10 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199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费文君;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理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海燕;基于城市综合防灾的城市形态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2 汪璞卿;拥挤与间隙[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3 张海金;防灾绿地的功能建立及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苏红利;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探讨[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庆方,宋劲松,马向明,许瑞生;营造开放空间 提高城市品质——广东省《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指引》绪论[J];城市规划;1998年06期
2 张鹏举,孟晓军;开放、共享、交流——对新时期高校教学建筑的设计体认[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3 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J];建筑学报;2005年06期
4 林墨飞;复合型开放空间——“公园广场”的构建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7期
5 邓小军;常丽莎;姚安海;;浅议日本小学开放式教学空间的设计思想[J];华中建筑;2008年10期
6 杨杰;教育空间的营造——川北医学院教学楼设计创作[J];四川建筑;2001年02期
7 黄辉;学校建筑设计漫谈[J];福建建筑;2005年04期
8 ;ITALPROMO&LIBARDI协会总部,罗马,意大利[J];世界建筑;2005年10期
9 张建国;杨木;李骁晔;;论商业建筑开放空间的功能意义[J];山西建筑;2006年16期
10 黄建军;熊运海;;CBD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泓;;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发展策略借鉴思考——以美国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策略为例[A];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C];2010年
2 蒋羿;;浅谈城市发展中的边缘化开放空间[A];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C];2010年
3 邵经智;李凯;;大型商业建筑室内开放空间的营造[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4 宋立新;;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保护策略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梁慧颖;;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资源的优先保护——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吴承照;方家;;美国城市自然保护与开放空间的历史演变[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彬;;营造商业街区的人性空间[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韶霞;彭蓉;刘广林;;洛阳市周王城广场改建设计[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9 汪幼江;韩青;;乐山市城市夜景规划[A];中国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戴安妮·孟赛斯;刘晓明;齐思莅;;三城的故事:园林让城市更美好[A];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小康社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开放空间规划[N];抚顺日报;2008年
2 ;绿色建筑令员工感到不满[N];网络世界;2007年
3 徐建国 徐小东;寒冷地区城市应减少热能损耗[N];中国建设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徐敏;公园不仅仅是绿地和美化[N];建筑时报;2006年
5 胡顺涛;新两江四岸如何规划打造?[N];重庆日报;2008年
6 西木 编译;在保留与创新中再现宜人空间[N];中国花卉报;2008年
7 ;山、水、城融合 汇聚发展新动力[N];南京日报;2008年
8 ;在公众庭院里,建筑的功能是在居住之外的[N];丹东日报;2008年
9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 戴安妮·孟赛斯;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是风景园林师的重任(下)[N];中国花卉报;2008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王海燕;景观设计要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N];中国花卉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曙婷;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2 刘纯青;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董禹;凯文·林奇人文主义城市设计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徐小东;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5 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 孙倩;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6年
7 王桢栋;“合”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陈渝;城市游憩规划的理论建构与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墨飞;开放空间的同构思维[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刘鑫;长春市开放空间的历史演变及优化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南;住区儿童友好型开放空间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韩蕊;新农村绿化开放空间原则及案例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5 郝凌子;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刘阳;北京金融街开放空间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7 刘传耀;大连滨海开放空间使用状况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桑玮;大型商业综合体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潘波;大召寺前区开放空间地域化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10 潘萌萌;城市环境开放空间“林荫效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95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99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