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钢管高强混凝土柱累积损伤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复合钢管高强混凝土柱 + 累积损伤 ; 参考:《土木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为研究外方内圆复合钢管高强混凝土柱的累积损伤性能,完成6个试件在轴压力作用下、同一水平位移往复加载10次的拟静力试验。试验主要变化参数为轴压比,方钢管壁板厚度及其宽厚比,圆钢管直径及厚度。试件的破坏形态基本相同,为柱底约300mm高度范围内方钢管外鼓屈曲,方、圆钢管之间混凝土局部压碎,圆钢管底部外鼓。破坏程度比往复加载3次的试件略为严重。试件的水平力-位移滞回曲线饱满;名义屈服时,试件的位移角为1/154~1/124;达到最大水平力时,试件的位移角大于1/80;试件的极限位移角大于1/60。与往复加载3次的复合柱试件的抗震性能基本相同,复合柱的抗震性能稳定。水平位移角为1/150及1/100时,试件基本无累积损伤;水平位移角为1/75、1/50及1/33时,试件有累积损伤,但不严重。增大方钢管壁厚或圆钢管壁厚,可以减小同一位移多次往复加载累积损伤引起的试件承载能力退化的幅度。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umulative damage behavior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with outer square inner circle composite steel tubes, pseudostatic tests of 6 specimens subjected to reciprocating loading of the sam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under axial pressure were carried out for 10 times. The main parameters of the test are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thickness of square steel tube wall and its ratio of width to thickness, diameter and thickness of circular steel tube. The failure patterns of the specimen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including the buckling of the square steel tube in the 300mm height range, the local crushing of concrete between the square and circular steel tubes, and the outer drum at the bottom of the circular steel tube. The damage degree is a little more serious than that of the specimen subjected to three times of reciprocating loading. The horizontal force-displacement hysteretic curve of the specimen is full, the displacement angle of the specimen is 1 / 154 / 124 when the specimen is nominal yielding, the displacement angle of the specimen is more than 1 / 80 when the maximum horizontal force is reached, and the limit displacement angle of the specimen is greater than 1 / 60.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composite column is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composite column subjected to reciprocating loading for 3 times,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 column is stable. When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gle is 1 / 150 and 1 / 100, the specimen has no cumulative damage, and when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gle is 1 / 75 / 50 and 1 / 33, the specimen has cumulative damage, but it is not serious. Increasing the wall thickness of square steel tube or circular steel tube can reduce the amplitude of load capacity degradation caused by cumulative damage caused by repeated reciprocating loading of the same displacement.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51261120377) 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D09050600370000)
【分类号】:TU398.9;TU3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丁阳;伍敏;徐龙河;李忠献;;钢柱考虑损伤累积效应的强震下损伤演化规律[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7期
2 钱稼茹;张扬;纪晓东;曹万林;;复合钢管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性能试验与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12期
3 王清湘,赵国藩,林立岩;高强混凝土柱延性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5年04期
4 钱稼茹;李宁波;纪晓东;赵作周;曹万林;;外方内圆复合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05期
5 沈祖炎,董宝,曹文衔;结构损伤累积分析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6 何利;叶献国;;Kratzig及Park-Ang损伤指数模型比较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义鹏;郭艳坤;;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构件工作性能的研究进展[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赵军;;梁的失效包络图及失效评估[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3 冯清海;袁万城;;混凝土桥墩塑性铰区箍筋用量RBFNN改进算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4 李维涛;鞠杨;应惠清;;RC框架结构损伤指标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叶献国,种迅,李康宁,周锡元;Pushover方法与循环往复加载分析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6 魏晓会;魏常利;;框架屋盖的施工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19期
7 王鑫雨;;浅析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构件工作性能[J];河南建材;2011年01期
8 韦爱凤;钢纤维混凝土在高层建筑抗震结构中的应用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5年03期
9 李哲明;对框架柱配筋的意见[J];建筑结构;1995年07期
10 王清湘,赵国藩,林立岩;冷轧带肋箍筋柱轴压比及配箍率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199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万林;董宏英;张建伟;王立长;;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组合核心筒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应用[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郑建岚;郑作樵;钱在兹;;钢筋砼梁与柱的抗剪强度理论解[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3 王钧利;;桥头跳车对公路桥梁动力效应及其疲劳损伤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4 王东升;司炳君;艾庆华;孙治国;;改进的Park-Ang地震损伤模型及其比较[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帮俊;张伟;;高墩大跨斜弯桥钢管混凝土格构柱设计[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王萌;石永久;施刚;王元清;;高层钢框架构件与节点滞回模型及损伤退化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尧国皇;黄用军;;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在深圳卓越·皇岗世纪中心项目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卜延渭;范永辉;;西安咸阳机场T3A航站楼大型钢管柱安装技术[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陶桂华;王新文;;超限高层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施工技术[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孙鹏举;徐亚丰;;碳纤维钢骨-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节点静力性能有限元分析[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学庆;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巨型框架隔震悬挂结构动力响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王德才;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张国伟;钢管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江枣;竖向组合构件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李磊;混合结构的数值建模理论及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亮;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葛金刚;强震作用下单层网壳结构倒塌机理及抗倒塌措施[D];天津大学;2012年
9 刘建明;核心钢管外包钢骨混凝土短柱受压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10 贾金青;钢骨高强混凝土短柱及高强混凝土短柱力学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宏;方中空夹层钢管砼轴压力学性能的理论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贺军利,钟善桐;钢管混凝土柱耐火保护层厚度的计算[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3 徐蕾,韩林海;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温度场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4 杨有福,韩林海,范喜哲;钢管混凝土动力性能研究现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5 杨华,韩林海;恒高温作用后方钢管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和承载力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6 韩林海,冯九斌;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模型及其在钢管混凝土数值分析中的应用[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7 张晓庆,钟善桐,闫善章,林伟,曹海龙;初应力对钢管混凝土偏压构件承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8 钟善桐,查晓雄;钢管初应力对钢管混凝土构件承载力影响的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9 韩林海;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柱耐火极限的理论计算[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10 张素梅,郭兰慧,叶再利,王玉银;方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的试验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师燕超;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动态响应行为与损伤破坏机理[D];天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鑫;阎石;李兵;赵乃志;;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柱损伤模型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S1期
2 谢涛,陈肇元;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1998年12期
3 陈宗梁,张誉,李向民;钢骨高强混凝土柱合理用钢量的研究[J];建筑结构;1999年07期
4 谢剑,刘明学,赵彤;碳纤维布提高高强混凝土柱抗震能力评估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李云云;杨包生;;钢骨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敏感性因素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25期
6 李向民,张誉,陈宗梁;钢骨高强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J];建筑结构;1999年07期
7 朱思懿;朱美春;郑丽兰;杨静桦;王绿仪;;钢骨-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抗火性能试验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8 赵彤,刘明国,谢剑,张晨军;碳纤维布改善高强混凝土柱延性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4期
9 冯九斌,刘雪雁;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温度场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1年04期
10 李斌;闻洋;李云云;;钢骨高强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春霖;刘考学;章万弘;;高强混凝土柱在爆炸荷载下的反应[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六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鑫;阎石;李兵;赵乃志;;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柱损伤模型试验研究[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3 关萍;;高强混凝土柱延性的试验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王苏岩;刘磊;;应用ANSYS分析CFRP约束高强混凝土柱轴心受压约束机理[A];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吉忠;王苏岩;赵海波;;CFRP持载加固高强混凝土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俊华;赵鸿铁;薛建阳;姚侃;王新堂;;低周反复荷载下型钢高强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周熠;易伟建;林立岩;沙镇平;;以圆钢管为钢骨的劲性高强混凝土柱的弯矩曲率关系的数值分析[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8 张苗;庄奕;季静;;核心圆钢管的钢骨高强混凝土柱偏压加载全过程数值模拟[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齐岳;核心高强混凝土柱力学性能试验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王吉忠;CFRP-高强混凝土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朱伟庆;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4 李俊华;低周反复荷载下型钢高强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冠新;钢棒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张陆;超高强混凝土柱力学性能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黄治宇;新配筋模式高强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刘磊;碳纤维布约束高强混凝土柱轴压性能计算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孙苍柏;钢骨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6 窦志明;高强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7 金健;轴向约束非均匀受火高强混凝土柱抗火性能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4年
8 胡钟;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在轴压下的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余文华;CFRP增强高强混凝土柱延性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赵海波;C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柱轴心受压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9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029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