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轻骨料混凝土深受弯构件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Abstract]:The shear performance tests of 8 LC40 high strength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with shear span ratio of 0.26? 1.04 and span to height ratio of 2 and 3 under concentrated load are completed. The failure process of this kind of concrete subjected to deep bending members is analyzed. Load-span mid-deflection curve, failure pattern and strain of steel bar, etc. The influence of shear-span ratio, span-height ratio on cracking load, ultimate load and failure pattern of this kind of member is studied. Using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bearing capacity of deep bending members in the Code for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in China (GB 50010 / 2010), 8 specimens of this test a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ith tension and compression bar model.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ree codes in Canada and Europe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hear failure and flexural shear failure occur mainly in the deep flexural members of this kind of concrete. With the increase of shear span ratio,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s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nd the bending effect of the specimens is gradually obviou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atio of shear to span and the ratio of span to height, the failure pattern gradually changes from shear failure to bending shear failure. It is reasonable to calculat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is kind of specimen by using the tension-compression bar model, an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close to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However,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China's Code of Desig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are more conservative than those of the tension-compression bar model. Especially for deep bending member (deep beam) with span-to-height ratio of 2.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8037)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2JM7011) 长安大学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13G3282015)
【分类号】:TU37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会军;ZHAO Jing;WANG Zhongchang;SONG Ting;;Damage Action of Alkali-resistant Glass Fiber in Cement-based Material[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2013年04期
2 曾三海;王光辉;笔杆旭光;;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3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昱;矩形、T形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计算方法[J];山西建筑;2000年05期
2 王玉琴;满足裂缝要求的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的简化计算[J];陕西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孙俊;柴迎春;;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J];四川建筑;2006年01期
4 柳爱群;杨中;庞永平;;混凝土受弯构件因自重荷载引起裂缝的分析与处理[J];北方交通;2006年03期
5 隗萍;李t;;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受弯构件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讨论[J];四川建筑;2006年03期
6 曹峰;曾进;王旭锦;孙旭光;;基于FEM的受弯构件临界弯矩系数拟合[J];工业建筑;2006年S1期
7 龙炳煌;龙小波;李文格;;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矩形截面的三阶段刚度公式推导[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吴银辉;;新钢规中受弯构件整体稳定部分条文修订分析[J];山西建筑;2006年24期
9 顾文龙;;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年02期
10 袁伦一;;钢筋混凝土受弯、受压构件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的说明和看法[J];公路;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国团;郭海滨;;受弯构件粘钢加固计算方法及构造[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2 魏丽杰;康仲录;汪丽萍;;受弯构件预应力筋应力的取值[A];第十一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贺学军;周朝阳;何文中;;混凝土强度下降对受弯构件结构性能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4 戴国祥;;变截面连体充气受弯构件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卷)[C];1986年
5 姜绍飞;刘之洋;;基于神经网络的外包钢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6 袁伟斌;干钢;金伟良;;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韩冰;王元丰;;徐变对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影响分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8 钱稼茹;罗文斌;陈肇元;;截面宽度对高强混凝土受弯构件延性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9 薛建阳;王满;赵鸿铁;;混凝土内含角钢骨架梁抗弯刚度计算[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10 王文达;潘继文;刘春生;;带翼缘受弯构件内力分析的变刚度模型法[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六九 言柏康 王原根;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预防探讨[N];建筑时报;2006年
2 唐海彬 何志祥 余伟炜(浙江绍兴);屋面井字梁裂缝的分析与处理[N];建筑时报;2007年
3 蒋建国;为出台水工金属结构安全技术标准铺路[N];中国水利报;2005年
4 顾国良 陆振华 何鑫灿;新老结构规范技术规定变化及对结构含钢量的影响分析[N];中华建筑报;2006年
5 孟宪珩;承钢研制的HRB500MPa钢筋通过产品评定[N];中国冶金报;2004年
6 张亚萍;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安全鉴定分析[N];中华建筑报;2004年
7 本刊记者 马毅;碳纤维:结构加固的新星[N];广东建设报;2002年
8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 童悦仲;北美的木结构住宅[N];中国建设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冯利芳;公园中的轻钢结构住宅骨架[N];中国建设报;2001年
10 龚文峤;钢筋混凝土发展简史[N];中华建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智梅;火灾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热反应数值分析和抗火设计方法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2 郭小农;铝合金结构构件理论和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李庆华;配筋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受弯构件计算理论与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朱江;纤维增强钢丝网混凝土构件抗弯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管仲国;外贴FRP加固混凝土桥梁的加固效率与可加固性[D];同济大学;2006年
6 徐秦;FRP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结构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7 刘昭清;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楼板的受力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李艳艳;配置500MPa钢筋的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李春红;GFRP筋混凝土桥面板设计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张喜德;钢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的若干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发军;受弯木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评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庄家智;带肋钢板增强混凝土复合受弯构件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3 袁佳;基于拉压杆理论的混凝土构件设计方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4 李灏;高强型钢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李泽龙;受弯构件短期裂缝宽度计算[D];中南大学;2013年
6 顾文龙;基于混凝土力学的受弯构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唐谢兴;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振动中的阻尼耗能和破坏模型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8 梁晶;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9 罗仕伟;Q345GJ钢受弯构件整体稳定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10 彭强;型钢混凝土梁柱构件承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46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446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