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多因素作用下混凝土中性化深度统一预测模型

发布时间:2019-05-18 05:17
【摘要】:依据扩散理论及室内试验,对碳化、酸雨、应力等单一因素和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混凝土构件中性化深度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建立了混凝土中性化深度统一预测模型.研究表明:碳化和酸雨存在耦合现象,酸雨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碳化作用,耦合系数小于1;无论酸雨、碳化单一因素或耦合作用,混凝土中性化深度值随侵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中性化深度值在前期增加比较快,继而中性化速度逐渐减小,中性化深度与时间平方根呈正比例关系;拉应力促进混凝土中性化,而压应力抑制其中性化,应力与混凝土中性化深度值之间呈近似线性关系,最后通过试验数据拟合出不同腐蚀模式下的应力影响因子.
[Abstract]:Based on the diffusion theory and laboratory tests, the neutralization depth of concrete members under the coupling of carbonation, acid rain, stress and other factors is studied. 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data, a unified prediction model of neutralized depth of concrete i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coupling phenomenon between carbonation and acid rain, and acid rain can inhibit carbonation to some extent, and the coupling coefficient is less than 1. Regardless of acid rain, carbonation single factor or coupling effect, the neutralization depth value of concre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rosion time, and the neutralization depth value increases rapidly in the early stage, and then the neutralization speed decreases gradually. There is a positive propor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utralized depth and the square root of time. Tensile stress promotes the neutralization of concrete, while compressive stress suppresses its neutralization, and there is an approximat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neutralization depth of concrete. Finally, the stress influencing factors under different corrosion modes are fitted by test data.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2CB026200)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伯阳;郑工钦;孔德玉;;概率模型分析与混凝土碳化[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龙广成;谢友均;尹健;马昆林;;掺矿物掺合料结构混凝土性能与其孔隙率的关系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3 水中和;屠柳青;马军涛;陈伟;徐文冰;;膨胀剂对粉煤灰混凝土显微结构及抗碳化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2011年07期

4 刘运华;;混凝土劣化与渗透性相关性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5 马军涛;水中和;陈伟;徐文冰;;养护湿度对补偿收缩混凝土碳化速率的影响[J];混凝土;2011年01期

6 崔庆红;;高性能混凝土配制及应用[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1年08期

7 章炳华;魏无际;;石化装置钢筋混凝土管架腐蚀调查[J];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08年05期

8 尤杰;车轶;仲伟秋;;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既有建筑混凝土强度预测[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9 刘阳;陈瑞鹏;;掺粉煤灰混凝土的耐久性试验研究[J];商品混凝土;2011年08期

10 贾伟;孙启华;;用水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董梦臣;邢世海;;双掺大流动性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试验研究[A];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合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艳;一般大气环境多因素作用下钢纤维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黄春霞;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翟海涛;冻融作用对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性能影响规律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3 曾德强;早期养护方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1年

4 阮琦;早期养护和粉煤灰掺量对普通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5 刘洋;海洋环境钢筋阻锈剂的防腐蚀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王乾玺;纤维对混凝土抗氯离子和抗碳化性能的试验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7 王学刚;矿渣微粉在预拌混凝土中的应用[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年

8 徐巍;新型石灰石矿渣水泥水化机理及性能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79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479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b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