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住区室外阴影空间的建筑构影机理与布局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08:57
【摘要】:住区是承载人居生活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室内外宜居环境有利于提高住户室外交互活动的意向性,为住区增添生命力和活动力。然而近年来,城市住宅建设量在满足逐年与日俱增的同时,却难以保证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尤其是在夏热冬暖地区,夏季炎热且持续时间长,住区室外长时段高温暴晒现象严重,居民室外活动的热舒适需求难以满足。因此,本研究利用建筑时段性构影空间来营造积极舒适的住区室外环境,对生态住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住区规划与调节城市局地微气候、改善建筑环境节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随着我国城市热岛效应及资源环境压力加重,以地域气候适应性和生态建设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设计受到关注与重视。本研究在对大量的住区进行走访和调研中发现,对于夏热冬暖的广州地区而言,热舒适性的优劣是影响该地区住区室外活动空间使用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设计适应气候角度出发,探讨通过优化住宅建筑的平面形态、组合布局和平面朝向等来营造适宜的室外构影空间,以被动式设计手法来改善住区室外热环境,并减少主动式设备的能耗。本文在走访调研和资料整合的基础上,归纳了广州地区常规典型住区的空间形态特点和使用主体特点。根据住区建筑的高度、形态、组合、朝向等变量因素进行客体分类,据此结合广州地区季节性气候特点和时段性的主体需求,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模拟软件Ecotect Analysis设定模拟参数,并进行日照时数、日照时段和阴影遮挡百分比的计算。将模拟结果进行分类评价和优劣对比,由此探寻了住区室外阴影空间的构建于目标上应当满足时空需求性与功能复合性;于途径上可积极利用建筑自身及其围合结构和绿化配植等;且于住区规划优化方法上针对住区总平布局、平面选型、道路设计、场地布置等提出了对应策略指引。对住区室外空间的研究,应当充分了解住户对于室外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需求;对住区宜居性与舒适性的评价,也应当以主体使用者的实际感受为标准。根据地域气候的特殊性,结合住区建筑的室外构影时空特点和使用主体需求,探究气候适应性下的空间优化和功能复合,提高空间利用率、舒适性和生态效益,以期尽量避免方案设计流于形式或者限于标准。
【图文】:
第 1 章 绪论空调成为最为便利与普及的降温方式。然而近年大量民用建筑尤其是住宅主义的影响,对夏热冬暖地区本能发挥有效生态节能的传统遮阳技术冲击片面追求建筑的通透感与艺术效果,无遮阳、无悬挑、无退台的大玻璃窗时间兴起,不仅造成住宅建筑夏季室外热环境质量的恶化,室内温度效应剧。室外无相应的基础设施与遮阳措施成为人们夏季避暑纳凉的去处,则入的空调能耗越大。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州地区,由于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冬暖区,空调等降温设备早已超过户均1 台,甚至一户3-4台也不为少数。虑地域气候差异性与住区设计生态性的前提下,过量采用空调等主动式降不仅能效比很低、能耗浪费严重,对居民的舒适度需求质量也不尽然达标,是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
等方面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建议和方法。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大多极力避免形成大面积的阴影区特别是永久阴影区,,以保证人们能最大限度地获取阳光,而针对建筑阴影区环境设计方面的专项研究较少。本文所指的“建筑室外阴影区”并非建、构筑物终年受日照形成的永久灰色阴影区,而是在夏季过热、过晒的特殊夏热冬暖区,为改善其建筑适应气候的特点,提高建筑的被动式生态效益、减少主动式能源消耗,在特定季节的特定区域,营造特定时段的室外建筑阴影空间,从而提高居民夏季室外活动的积极性、舒适性与安全性,降低住宅室内空调使用率。对“室外阴影区”的具体概念界定为:广州地区住区夏热季节日常早 8:00 至晚 18:00 所形成的建筑室外阴影空间,包括住区内的住宅建筑(及其围护结构构件)、其他构筑物、景观绿植等所形成的时段性室外阴影空间,可供居民时段性的室外活动遮阳纳凉之用。并界定有效遮阳的阴影区范围(S),以建筑高度的投影区(S1)减去行人站立行走时高度(假定H≤2m)的投影区(S2)所得,见图 1-2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2
本文编号:2674031
【图文】:
第 1 章 绪论空调成为最为便利与普及的降温方式。然而近年大量民用建筑尤其是住宅主义的影响,对夏热冬暖地区本能发挥有效生态节能的传统遮阳技术冲击片面追求建筑的通透感与艺术效果,无遮阳、无悬挑、无退台的大玻璃窗时间兴起,不仅造成住宅建筑夏季室外热环境质量的恶化,室内温度效应剧。室外无相应的基础设施与遮阳措施成为人们夏季避暑纳凉的去处,则入的空调能耗越大。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州地区,由于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冬暖区,空调等降温设备早已超过户均1 台,甚至一户3-4台也不为少数。虑地域气候差异性与住区设计生态性的前提下,过量采用空调等主动式降不仅能效比很低、能耗浪费严重,对居民的舒适度需求质量也不尽然达标,是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
等方面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建议和方法。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大多极力避免形成大面积的阴影区特别是永久阴影区,,以保证人们能最大限度地获取阳光,而针对建筑阴影区环境设计方面的专项研究较少。本文所指的“建筑室外阴影区”并非建、构筑物终年受日照形成的永久灰色阴影区,而是在夏季过热、过晒的特殊夏热冬暖区,为改善其建筑适应气候的特点,提高建筑的被动式生态效益、减少主动式能源消耗,在特定季节的特定区域,营造特定时段的室外建筑阴影空间,从而提高居民夏季室外活动的积极性、舒适性与安全性,降低住宅室内空调使用率。对“室外阴影区”的具体概念界定为:广州地区住区夏热季节日常早 8:00 至晚 18:00 所形成的建筑室外阴影空间,包括住区内的住宅建筑(及其围护结构构件)、其他构筑物、景观绿植等所形成的时段性室外阴影空间,可供居民时段性的室外活动遮阳纳凉之用。并界定有效遮阳的阴影区范围(S),以建筑高度的投影区(S1)减去行人站立行走时高度(假定H≤2m)的投影区(S2)所得,见图 1-2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2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勇明;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外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2 李德艳;岭南保障房住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彭毅;我国南亚热带气候区保障性住房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4 樊小婧;从建筑专业角度探析广州地区高层住宅的自然通风和遮阳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奇莺;珠三角地区山地住区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矫鸿博;1979-2008年广州住区规划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蔡强新;既有居住区室外环境热舒适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凌志;珠三角地区新建住宅建筑可持续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9 曾舒娅;建筑外部空间与自然光影的关联[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张恒坤;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热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74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67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