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酸碱平衡曝气除垢工艺的酸量模型及新型酸阻垢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02:46
   地下水是我国居民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之一。但是很多地区的地下水存在煮沸冷却后有水垢产生的现象。酸碱平衡曝气法是通过加酸去除加热中转化产生沉淀的HCO_3~-,将HCO_3~-转化为溶解态的CO_2,再通过曝气将水中的CO_2吹脱出来,使得出水与原水的pH相近,从而达到除垢目的。本论文根据碳酸平衡和溶度积关系建立了加酸量的计算模型,并用十几种实际水样对加酸量模型进行了验证。同时将水处理常用酸进行配比混合试验,研发出适用于不同饮用水水质的阻垢剂及适用条件。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加酸量的化学计量模型。基于水中酸碱平衡及转化原理,水中二氧化碳、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溶度积关系等建立了以去除水垢为目标的加酸量的化学计量模型。(2)验证了化学计量模型。选用9种不同地下水水样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出化学计量模型加酸量与实际加酸量相对误差小于7%,R~2=0.98,证明模型精确度较高。选择5个地下水水源地进行了连续48小时稳定性实验,得出模型计算的加酸量处理的水样碱度值较为稳定,相对偏差小于5%,水样煮沸冷却后浊度值也较为稳定,均小于1NTU。(3)建立了加酸量的简化模型。针对化学计量模型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产生碳酸钙的碳酸氢根为主要去除部分,并以此建立了简化模型,同样选用多种水样进行验证,得出简化模型的加酸量与实际加酸量误差较小,并制定了两个加酸量模型使用条件。(4)研发了新型酸阻垢剂。通过对阻垢剂酸的性质、成本、安全性等方面考虑,选择将浓盐酸和浓硫酸混合稀释配制成新型酸阻垢剂,建议新型阻垢剂的体积比盐酸:硫酸为1:3~1:5,氢离子浓度为10~14mol/L。选用多种实际水样验证新型酸阻垢剂处理效果和稳定性较好,并针对不同水样制定了相应的配制标准和使用规范。
【学位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91.2
【部分图文】:

分布图,分布图,地下水,工农业


1 绪论背景上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其中地下水占 68%[1]。地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更是人类生活生存的必要条件报》的报道,地下水资源支撑着我国北方地区 65%的生活用水、和 33%的农业灌溉,地下水被开采量占据整体供应水源 18%[3]。图同将我国地下水划分为可供饮用的、适当处理后可供饮用的、不宜工农业利用的、不宜直接利用的等四类地下水,分别用四种颜色表看出,目前我国的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其中地下水可供饮用占 63当处理后可供饮用占17%,地下水不宜直接饮用但可供工农业利用水不宜直接利用占 8%[4]。

原理图,水垢,途径,原理


图 1.2 水垢去除的途径和原理曝气除垢工艺的简介所述,现在常用的地下水软化技术虽然在一定水平上能改实际应用中存在运行费用高、系统管理复杂等问题,需改善地下水水垢的方法。因此从饮用水结垢机理出发,气除垢工艺[49]。曝气法通过加酸去除加热中转化产生沉淀的碳酸氢根,降热过程碳酸氢根转化产生的碳酸根、氢氧根与水中的钙氧化镁不足以达到饱和产生沉淀;最后再通过曝气将水,使得出水与原水的 pH 相近,从而达到除垢目的的一曝气除垢工艺原理

工艺流程图,工艺流程图,二氧化碳,出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态的二氧化碳。因此,拟考虑采用二氧化碳脱除法中的曝气脱除法,来去除水解态的二氧化碳,是反应方程式向右进行,从而提高出水的 pH 值,使得出水与原水 pH 值相近,以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53-54]。具体的工艺流程见下图 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佳;陈鸿汉;张岩坤;赵航;刘岳霖;张倩;;柠檬酸淋洗去除土壤中铬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7期

2 莫文婷;陈涛;唐友尧;;石灰软化-絮凝法处理地下水硬度动态中试试验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3年04期

3 范泓澈;黄志龙;袁剑;高岗;童传新;冯冲;;高温高压条件下甲烷和二氧化碳溶解度试验[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鹿钦礼;马贵阳;王青梅;郭宏亮;杨超;;以地下水为水源的饮用水分层结垢分析[J];当代化工;2011年01期

5 杨庆娟;魏宏斌;邹平;王志海;;纳滤水的口感分析[J];净水技术;2009年05期

6 叶盛权;吴晖;赖富饶;章超桦;沈少飞;杨晋青;郭祀远;;壳聚糖软化硬水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7期

7 杨亚丽;龚家荣;宋秀红;谷凤文;刘绍东;王银屏;;沸石分子筛去除水硬度的实验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8 李叶萌;王学魁;胡彩花;孙之南;;真空制盐生产中的防垢除垢方法[J];盐业与化工;2007年02期

9 王文忠;影响饮用水口味因素的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年11期

10 施周,张彬,樊锦文,余健,唐志升;饮用水的味感检测与评价[J];给水排水;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惠明;循环冷却水软化微碱化协同防垢防腐防污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唐媛媛;渭北岩溶地区水体硬度的去除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臧冰洁;我国地下水资源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3 陈涛;用石灰软化—絮凝法处理地下水水源硬度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高杰;组合微滤工艺处理含铯锶废水以及造粒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张颖;加盐间歇精馏浓缩稀盐酸[D];天津大学;2008年

6 李鑫;污水源热泵系统中换热器内污垢生长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潘寻;生物活性滤池+O_3深度处理柠檬酸废水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赵楠;海水高浓缩倍数(N≥2.0)循环冷却阻垢分散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37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37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c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