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延长探区二叠系主力含气层段沉积—成岩特征与有利储层分布预测

发布时间:2020-06-02 08:52
【摘要】:延长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自2003年以来,其上古生界多个层段先后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储量超千亿方的大气田;截至2016年底,该区天然气已探明地质储量6650×10~8m~3,建成产能32×10~8m~3,产能与储量比低于0.5%,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地质原因是沉积体系与砂体展布不清,砂岩成岩演化规律与储层物性控制因素不明,有利储层的分布亟待落实。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岩、电、震及分析化验资料,以层序地层格架为约束,对二叠系重点含气层段进行深入研究,明晰了各层序内物源供给状况,再现了不同时期沉积微相与砂体的空间展布,厘清了砂岩成岩演化规律与物性主控制因素,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储层进行综合定量评价,指出了有利储层的分布区。主要认识与创新如下:(1)在岩-电-震匹配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地质定年约束结果,自下而上将山西组至下石盒子组底部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4)、12个体系域;进而结合单井重矿物Q型聚类分析,明确各层序发育时期区内始终存在北(大)、南(小)两个物源体系,二者于区内的分界线早期南移(SQ1~SQ2→SQ3)、后期北迁(SQ3→SQ4)。(2)基于千余米岩心的精细描述,识别出12种岩相与8种岩相组合,明确了SQ1~SQ3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9种岩相、7种岩相组合),SQ4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11种岩相、7种岩相组合);结合沉积参数编图,再现了12个体系域内沉积微相与砂体的空间展布,并建立双物源供给背景下的沉积演化模式。(3)综合运用大量薄片、SEM等测试资料,明确了储层砂岩发育6类储集空间与4类孔隙结构,经历了3期烃类充注和4个阶段成岩改造,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末—晚成岩阶段;孔、渗的主要分布区间分别为3%~7%、(0.01~1)×10~(-3)μm~2。(4)通过对层序格架内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的系统解剖,明确了储层物性“北好南差”(单一层序内)、“上高下低”(层序界面附近)、LSTHSTTST(SQ1、SQ2、SQ4)与HSTLSTTST(SQ3)的总体特点,指出了物源、基准面、沉积环境控制下砂岩初始孔渗条件的差异分布与埋藏阶段成岩作用的叠加改造是形成上述面貌的关键。(5)在沉积-成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厘定砂厚、渗透率、孔隙度、沉积微相、泥质含量、成岩综合系数6个评价指标,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构建南、北三角洲主控区评价参数权重,而后采用“分区打分,套合成图”的方式对各层序LST和HST储层进行定量评价,指出I类有利储层叠合区位于安塞周边、延川-延长东侧、子长周边等地。
【图文】:

技术路线图,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 1 章 引言定评价方法,确立评价参数,以体系域为单元系统地开展储层综合定量评储层(I类储层)的分布区。技术路线论文在充分调研前人关于延长探区及邻区目的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层次为主、类型在先、域(预)字为”16字方针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系统研究(图 1-1)。

鄂尔多斯盆地,大地构造,邻区,略图


第 2 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理坐标位于北纬 35°00′~40°30′东经 106°20′~110°30′之间,区域上横跨甘肃、陕西、内蒙古、宁夏和山西 5 省(自治区),轮廓近矩形,面积约 25×104km2。盆内石油、天然气、煤炭及铀矿等多种能源矿产合聚,其中天然气资源量达 15.16×1012m3。在大地构造区划上,鄂尔多斯盆地隶属于华北地台西端的次级构造单元,,其现今周缘为银川、河套等一系列断陷盆地所环绕,主体位于秦晋间黄河以西(图 2-1);盆地内部则可划分为伊盟隆起、西缘逆冲断裂带、伊陕斜坡等 6 个一级构造单元(图 2-2)。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红涛;刘可禹;朱筱敏;姜在兴;曾洪流;陈开远;;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J];地球科学;2018年03期

2 王香增;;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展望[J];中国石油勘探;2018年01期

3 尚婷;曹红霞;郭艳琴;吴海燕;强娟;武渝;高飞;罗腾跃;;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分析——以延长探区上古生界山西组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6期

4 钟大康;;致密油储层微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长7段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年01期

5 张磊夫;吴陈君;苏洋;郭艳军;王红亮;;爱尔兰克莱尔盆地Ross Sandstone组深水浊积岩露头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年01期

6 刘君龙;纪友亮;杨克明;朱宏权;潘亚男;余加松;王天云;;川西地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河流层序结构及控制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1期

7 Wei Du;Zaixing Jiang;Qing Li;Ying Zhang;;Sedimentary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Upper Paleozoic Coal-Bearing Tight Sand Strata, Daniudi Gas Field, Ordos Basin, China[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6年05期

8 周俊杰;王雨;侯玮;;黄土塬地区煤田三维地震综合处理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年05期

9 张凯逊;白国平;金凤鸣;王权;;层序地层格架内成岩作用——以饶阳凹陷中南部沙河街组三段砂岩为例[J];石油学报;2016年06期

10 谭先锋;蒋威;吴康军;王浩;徐田X;陈苏军;冉天;;陆相碎屑岩中钙质胶结物沉淀机制及油气储集意义——来自济阳坳陷孔店组和川西须家河组的对比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田雯;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山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2 朱广社;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碎屑岩、沉积、层序充填过程及其成藏效应[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3 李洁;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层序充填特征与物质分布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朋波;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山西组沉积相研究与地震储层识别[D];西北大学;2010年

5 沈玉林;鄂尔多斯中东部晚古生代古地理及高效储层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6 陈全红;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邸领军;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演化及沉积盖层相关问题的控究[D];西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付娟;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山西组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廖志伟;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廖友运;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储层岩石学特征与成岩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叶黎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5 曾庆猛;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地层研究[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本文编号:2692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92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1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