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中二叠统栖霞组斑马构造白云岩形成机理——以宝兴五龙剖面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16 14:24
以四川盆地西南部宝兴五龙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斑马构造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应用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手段对其成因开展综合分析。研究区内斑马构造白云岩主要发育于栖霞组一段上部,斜交或平行层面分布。斑马构造暗带、亮带分别由具残余组构的粉—细晶白云石及中—巨晶鞍状白云石组成,阴极发光分别呈暗红、亮红色,指示晶体生长空间及流体交代过程的元素差异性。斑马构造亮带、暗带白云石有序度均较低,δ18O值负异常明显;暗带的87Sr/86Sr值处于或略高于同期海水范围,亮带明显较高的87Sr/86Sr值指示了深部流体的影响;亮带、暗带均具有低∑REE含量及明显的Eu正异常。综合研究表明,川西南栖霞组斑马构造白云岩属埋藏期热液交代-结晶作用成因,反映了热液流体持续供给下白云石结晶力与岩石抗张强度的动态平衡过程。斑马构造白云岩的形成历经3个阶段:①热液流体沿基底断裂垂向运移,富镁流体顺层进入高孔渗地层并持续溶解-交代石灰岩而形成暗带白云石;②在白云石结晶力大于岩石抗张强度情况下会产生破裂,从而形成一系列裂缝;③...
【文章来源】:海相油气地质. 2020,25(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川西南宝兴地区地质简图及栖霞组地层综合柱状图
研究区栖霞组发育的白云岩主要有晶粒白云岩、斑马构造白云岩及构造角砾白云岩。野外观察表明:斑马构造集中发育在栖一段中上部晶粒白云岩地层(图2a,2b),斑马构造白云岩由深色的暗带白云石与浅色的亮带白云石组成,形成亮带、暗带规则交替出现的韵律旋回。斑马构造在靠近层系界面附近发育数量较多,远离层系界面逐渐减少;而且,随着与层面距离的增加,斑马构造产状由斜交层面(夹角30°~40°)渐变为近顺层分布(图2c,2d)。五龙剖面斑马构造累计百余组,横向上延伸4~10 m,单层垂向延伸约0.7 m,累计厚度6~8 m;其中,暗带条纹宽约0.3~2 cm,亮带条纹宽约0.1~1 cm。此外,构造角砾白云岩及角砾基质中含小型斑马构造,角砾间发育裂缝及溶蚀孔洞(图2e,2f),部分裂缝或孔洞被最晚期的亮晶方解石半充填—近全充填(图2g)。部分斑马构造中见毫米至厘米级的近垂直白云石脉体,延伸几厘米后趋于消失;偶见斑马构造被沥青侵染的缝合线切穿(图2h)。显微观察表明:斑马构造中暗带一般由深色半自形—他形粉—细晶白云石组成,晶粒较小呈曲面接触、见雾心亮边,多保留原岩部分沉积组构并逐渐向基质粉晶白云岩过渡(图3a—3c),阴极发光下暗带发暗红色光(图3d);亮带由浅色他形中—巨晶白云石组成,晶体多为曲面接触,正交偏光下具波状消光,属典型鞍状白云石(晶面较洁净,见少量云雾状粗晶鞍状白云石,可能因包裹体或杂质含量不同所致[10];偶见“压力影”构造;亮带中心残余溶孔/洞发育),阴极发光下亮带发亮红色光并多见环带结构。另外,见少量亮带中晶粒相对较小的斑马构造(图3e—3h)。研究区栖霞组斑马构造发育2期白云石(亮带白云石、暗带白云石),与国外部分地区斑马构造发育的多期白云石(暗带白云石、亮带早期白云石及晚期白云石)略有差异[15]。
此外,构造角砾岩中角砾基质与暗带成分一致,胶结物与亮带相似。基质与胶结物接触处可见明显的水力压裂通道,而且在胶结物的中心发育残余溶孔(图3i,3j)。角砾基质、胶结物的阴极发光特征分别与暗带、亮带相同(图3g—3l)。4 地球化学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因分析——来自锶同位素、稀土元素证据[J]. 冯轲,徐胜林,陈洪德,董翼昕. 中国岩溶. 2018(05)
[2]四川盆地西南中二叠统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 韩晓涛,鲍征宇,谢淑云. 地球科学. 2016 (01)
[3]不同埋藏深度交代白云石晶体结构及其对白云岩储层研究的意义[J]. 张杰,Brian Jones,张建勇. 中国石油勘探. 2014(03)
[4]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特征及勘探思路[J]. 陈轩,赵文智,刘银河,周慧,江青春. 石油学报. 2013(03)
[5]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构造热液白云岩的发现及其勘探意义[J]. 陈轩,赵文智,张利萍,赵宗举,刘银河,张宝民,杨雨. 石油学报. 2012(04)
[6]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J]. 魏国齐,杨威,朱永刚,金惠,李跃纲,施振生,沈珏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04)
[7]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成因及识别特征[J]. 郑剑锋,沈安江,莫妮亚,刘永福. 海相油气地质. 2010(01)
[8]新元古代宝兴杂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对扬子西缘构造环境的制约[J]. 刘树文,杨恺,李秋根,王宗起,闫全人. 地学前缘. 2009(02)
[9]碳酸盐矿物阴极发光性的控制因素分析[J]. 孙靖,黄小平,金振奎,薛晶晶.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9(01)
[10]四川宝兴大石包组高钛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成因[J]. 訾建威,范蔚茗,王岳军,彭头平. 地球化学. 2008(01)
本文编号:3141600
【文章来源】:海相油气地质. 2020,25(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川西南宝兴地区地质简图及栖霞组地层综合柱状图
研究区栖霞组发育的白云岩主要有晶粒白云岩、斑马构造白云岩及构造角砾白云岩。野外观察表明:斑马构造集中发育在栖一段中上部晶粒白云岩地层(图2a,2b),斑马构造白云岩由深色的暗带白云石与浅色的亮带白云石组成,形成亮带、暗带规则交替出现的韵律旋回。斑马构造在靠近层系界面附近发育数量较多,远离层系界面逐渐减少;而且,随着与层面距离的增加,斑马构造产状由斜交层面(夹角30°~40°)渐变为近顺层分布(图2c,2d)。五龙剖面斑马构造累计百余组,横向上延伸4~10 m,单层垂向延伸约0.7 m,累计厚度6~8 m;其中,暗带条纹宽约0.3~2 cm,亮带条纹宽约0.1~1 cm。此外,构造角砾白云岩及角砾基质中含小型斑马构造,角砾间发育裂缝及溶蚀孔洞(图2e,2f),部分裂缝或孔洞被最晚期的亮晶方解石半充填—近全充填(图2g)。部分斑马构造中见毫米至厘米级的近垂直白云石脉体,延伸几厘米后趋于消失;偶见斑马构造被沥青侵染的缝合线切穿(图2h)。显微观察表明:斑马构造中暗带一般由深色半自形—他形粉—细晶白云石组成,晶粒较小呈曲面接触、见雾心亮边,多保留原岩部分沉积组构并逐渐向基质粉晶白云岩过渡(图3a—3c),阴极发光下暗带发暗红色光(图3d);亮带由浅色他形中—巨晶白云石组成,晶体多为曲面接触,正交偏光下具波状消光,属典型鞍状白云石(晶面较洁净,见少量云雾状粗晶鞍状白云石,可能因包裹体或杂质含量不同所致[10];偶见“压力影”构造;亮带中心残余溶孔/洞发育),阴极发光下亮带发亮红色光并多见环带结构。另外,见少量亮带中晶粒相对较小的斑马构造(图3e—3h)。研究区栖霞组斑马构造发育2期白云石(亮带白云石、暗带白云石),与国外部分地区斑马构造发育的多期白云石(暗带白云石、亮带早期白云石及晚期白云石)略有差异[15]。
此外,构造角砾岩中角砾基质与暗带成分一致,胶结物与亮带相似。基质与胶结物接触处可见明显的水力压裂通道,而且在胶结物的中心发育残余溶孔(图3i,3j)。角砾基质、胶结物的阴极发光特征分别与暗带、亮带相同(图3g—3l)。4 地球化学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因分析——来自锶同位素、稀土元素证据[J]. 冯轲,徐胜林,陈洪德,董翼昕. 中国岩溶. 2018(05)
[2]四川盆地西南中二叠统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 韩晓涛,鲍征宇,谢淑云. 地球科学. 2016 (01)
[3]不同埋藏深度交代白云石晶体结构及其对白云岩储层研究的意义[J]. 张杰,Brian Jones,张建勇. 中国石油勘探. 2014(03)
[4]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特征及勘探思路[J]. 陈轩,赵文智,刘银河,周慧,江青春. 石油学报. 2013(03)
[5]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构造热液白云岩的发现及其勘探意义[J]. 陈轩,赵文智,张利萍,赵宗举,刘银河,张宝民,杨雨. 石油学报. 2012(04)
[6]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J]. 魏国齐,杨威,朱永刚,金惠,李跃纲,施振生,沈珏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04)
[7]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成因及识别特征[J]. 郑剑锋,沈安江,莫妮亚,刘永福. 海相油气地质. 2010(01)
[8]新元古代宝兴杂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对扬子西缘构造环境的制约[J]. 刘树文,杨恺,李秋根,王宗起,闫全人. 地学前缘. 2009(02)
[9]碳酸盐矿物阴极发光性的控制因素分析[J]. 孙靖,黄小平,金振奎,薛晶晶.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9(01)
[10]四川宝兴大石包组高钛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成因[J]. 訾建威,范蔚茗,王岳军,彭头平. 地球化学. 2008(01)
本文编号:3141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14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