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曲流带内部构型界面识别新方法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5-06-21 01:49
为了刻画海上油田复合曲流带砂体储层结构,分析生产井组平面注水受效不均的地质因素,提出有效增产措施。以渤海Q油田北区NmⅢ2含油砂体为目标砂体,首先基于井间剖面相分析,建立9种单河道间切叠类型,通过正演模拟识别不同切叠类型的地震响应特征;再依据地震响应强度,采用单一振幅属性和双属性融合技术,对地震响应强度的切叠界面进行准确定位;最后结合井间剖面相分析定微相、古地貌特征定走向、单砂体厚度分布及构型定量方法定规模等,完成对复合曲流带内部不同单河道间切叠界面(内部构型界面)的识别与刻画。结果表明:曲流带内部单河道间的切叠界面将片状砂体分割为多个不同的连通体或半连通体,不同的切叠类型渗流能力有所不同。该研究成果能够对复合曲流带砂体注采结构优化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4051729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图1 渤海Q油田区域位置图
Q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石臼坨凸起的中部(图1),是一个大型低幅度披覆背斜稠油油藏,主力含油层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上段,目的层埋深为950~1430m,是一套河流相沉积的砂岩储层,其中明下段为曲流河沉积,常发育复合曲流带砂体,自上而下可分为Nm0,NmⅠ,NmⅡ,....
图3 渤海Q油田NmⅢ2砂体最大波谷属性
恢复渤海Q油田古地貌特征,对判断河流主要流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3-15]。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该区域物源方向为北西向,而NmⅡ油组顶面沉积的稳定泥岩层为研究区的主要标志层,可作为古地貌恢复的等时界面。在地震构造解释基础上,通过在时间域对NmⅡ顶面进行层拉平,从而恢复NmⅢ沉积期....
图4 渤海Q油田NmⅢ2砂体厚度等值线图
图3渤海Q油田NmⅢ2砂体最大波谷属性3.3复合曲流带内部构型界面识别
图5 渤海Q油田NmⅢ油组沉积期古地貌图
复合曲流带内部存在多条单河道两两切叠,刻画其内部构型界面即是识别这些切叠界面。据文献[16-17]报道,赵翰卿等(1995)利用航空照片,通过色调、形状、纹理、阴影等对我国松花江复合曲流带内部的废弃河道进行了描述,建立了废弃河道的空间分布模式,并指出2条单河道的切割关系存在9种模....
本文编号:4051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05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