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舒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伊舒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质量评价 地下水可持续利用 伊舒盆地
【摘要】:伊舒盆地是国务院批准的长春-吉林开发重要经济发展区带,对于带动吉林加速发展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地下水在该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区内地下水水量、水质情况不容乐观。因此,为了更好的为伊舒盆地地区提供更好的地下水合理利用方案,对区内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评价,并研究了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本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子课题“松嫩平原(吉林)地下水监测与评价工程项目”(项目编号:1212011089024)。首先利用水均衡法评价了研究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包括天然资源量、可开采资源量和地下水储存量;而后,研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地下水质量和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进行了评价;最后,评价了地下水超采区和地下水开发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方案。通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和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地下水系统可划分为4个系统,9个子系统和22个计算单元;主要开采层位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台地微承压水;2012年地下水资源总开采量为24249.09万m3;地下水开采在桦皮厂一带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研究区东辽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伊通河流域地下水系统、饮马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和松花江干流流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分别为3295.9万m3/a、6682.6万m3/a、13627.2万m3/a和24116.2万m3/a,地下水天然资源总量为47721.9万m3/a;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分别为2085.2万m3/a、4447.7万m3/a、9596.2万m3/a和17590.9万m3/a,可开采资源总量为33720.0万m3/a。地下水储存量分别为18.47亿m3、46.56亿m3、103.01亿m3和144.98亿m3;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储存量为59.2亿m3;第四系孔隙承压水储存量为33.405亿m3;碎屑岩裂隙孔隙承压水储存量为220.41亿m3。研究区地下水储存资源总量为313.02亿m3。(3)研究区地下水化学阳离子以Ca~(2+)、Na~+和Mg~(2+)为主,化学阴离子以HCO_3~-和Cl~-为主;第四系孔隙潜水水质较差,监测超标率为88.0%;地下水水质中超标因子主要为NH_4~+、Fe、Mn、NO_3~-、NO_2~-、总硬度和Pb;研究区防污性能指数值为53-100,防污性能总体较好。(4)2012年全区地下水用水量为24249.09×104m3,占允许开采量的72%,盈余量为9470.94×104m3,满足地下水现状需求;2012年研究区吉林市昌邑区为中型超采区;其余县(市、区)均为地下水非超采区;研究区地下水开采潜力全区总指数为1.39,属于有开采潜力区,可增加开采量9470.94×104m3/a,平均2.83×104m3/km2·a。(5)研究区可增强开采区包括长春市双阳区和吉林市龙潭区、经开区、舒兰市,分布区面积为1530.65km2;控制开采区包括吉林市船营区、永吉县和四平市伊通县,分布区面积为1547.24km2;调减开采区主要为吉林市昌邑区,分布区面积为272.11km2。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41.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束龙仓,朱元生,孙庆义,彭绪民;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探讨[J];水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2 王兰芝 ,段秀铭;《山东省地下水资源评价》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J];山东地质;2002年06期
3 单延功;沭阳县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利用[J];江苏水利;2005年04期
4 ;《地下水文学初步与地下水资源评价》正式出版[J];水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5 鲍士敏;;地下水资源评价、合理开采与保护专题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J];工程勘察;1982年02期
6 郑世燕;;地下水资源评价学术会议[J];煤炭科学技术;1979年03期
7 ;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2年01期
8 卢金凯;;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经验交流会简讯[J];地质论评;1982年01期
9 淼;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汇总工作已完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年04期
10 李世忠;张淑绒;;关于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几个观点[J];地下水;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林金;贺同良;胡尚志;;引河水灌溉的干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探讨[A];2012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技术专刊[C];2012年
2 林向芳;王峰;;水位削减法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朱延华;李静;张兆吉;;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文集(4)[C];1988年
4 “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57-01-03”课题组;朱延华;刘淑芬;;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文集(9)[C];1993年
5 彭玉怀;杨兆军;陈伟;王少龙;何兵;吴兴付;;安徽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及战略研究[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徐世明;;吉林省三岔河镇地下水资源评价[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7 马传明;宁立波;王现国;彭涛;;中牟县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8 赖树钦;;福建省地下水资源评价[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三、公开出版物[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3中英文合订本)[C];1983年
10 魏晓妹;降亚楠;李彦刚;;基于GIS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潜力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张传玖;全国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完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2 记者夏s,
本文编号:1307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307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