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性生态知识对水资源利用与维护的价值
本文关键词:本土性生态知识对水资源利用与维护的价值 出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本土性生态知识 传统生计 水资源 维护 利用
【摘要】:生息在中国西部的侗族、苗族、藏族、撒拉族、回族和蒙古族,其传统生计能做到对水资源维护与利用的完美结合。在"复原"这些民族传统生计的基础上,不难发现他们对水资源的维护与利用可以为今天的水资源管理提供诸多的启示,只要能做到认真发掘和利用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技能,使之与现代科技接轨,并加以推广,那么水资源匮乏的困境可望得到缓解,最终实现对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的完美兼顾。
【作者单位】: 凯里学院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MZ016)
【分类号】:TV213.9
【正文快照】: 2007年以来,笔者参与和主持了多次有关少数民族传统生计的田野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到中国西部8个省区,9个少数民族。在汇总和对比所获资料的基础上,清晰地注意到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生计,对所在地的水资源确实做到了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的相互兼容。但笔者在梳理前人对水资源维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世杰,李阳兵,李瑞玲;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第四纪研究;2003年06期
2 杨庭硕;王楠;;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水资源供求优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罗康隆;杨庭硕;;传统稻作农业在稳定中国南方淡水资源的价值[J];农业考古;2008年01期
4 陈年来;刘东顺;王晓巍;张建农;任晓艳;张玉鑫;;甘肃砂田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瓜菜;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忠;韩德军;顾再柯;;贵州民族自治区的区位优势·制约因素与发展战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2 梁丹丹;张兆干;;贵州土地石漠化原因及防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3 雷丽;蔡雄飞;程星;王济;;影响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自然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4 陈权;吴红全;陈培荣;;云南省陆良县岩溶地质条件与石漠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5 罗在柒;姜运力;邓伦秀;王军辉;张建国;;贵州喀斯特山地主要造林树种生长状况及树种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6 王宏远;韩志敏;刘子琦;;中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危害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7 马良瑞;梅再美;;基于“3S”技术的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坡耕地资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8 王春晓;谢世友;王建锋;楚玉春;;重庆岩溶区土壤-植被生态系统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2期
9 刘晓伟;何宝林;康恩祥;;覆沙对旱地果园土壤的水热效应研究[J];北方园艺;2011年18期
10 段金辉;赵连德;翟英临;张延河;;旱砂西瓜果实生长发育数学模型研究[J];北方园艺;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锦春;;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研究进展[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2 龙健;江新荣;邓启琼;刘方;;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特征研究——以贵州省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3 喻琴;周忠发;闫利会;;贵州省毕节市鸭池示范区喀斯特石漠化成因探讨[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 史四代;;江川县岩溶区石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A];2006年玉溪市“生态立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周宏益;王文俊;向喜琼;;基于GIS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熊康宁;盈斌;罗娅;陈起伟;;喀斯特石漠化的演变趋势与综合治理——以贵州省为例[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肖智慧;谭文雄;陈富强;;基于生态产业化建设的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以粤北乐昌为例[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胡宝清;梁铭忠;曹少英;廖赤眉;;喀斯特石漠化演变胁迫变化关系及胁迫阈值模型研究——以广西都安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9 杨青青;王克林;;基于RS与GIS的石漠化景观与土壤类型的关系[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覃勇荣;梁文忠;陈贵常;余美君;覃兴家;刘旭辉;;不同植被对石漠化地区土壤生化作用强度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有新;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特征及氮磷养分有效性[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李孝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质量属性变化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李瑞玲;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4 况顺达;贵州马别河流域岩溶石漠化遥感评价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苏跃;喀斯特小流域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8年
6 魏媛;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李生;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环境特征及土壤水分对造林树种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8 苏广实;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演变机制与优化调控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袁红;西南岩溶区土壤养分保持能力和土壤退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刘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采矿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铭嘉;云南普者黑岩溶地貌特征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唐林琴;邵阳县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模式林燃烧性研究及火行为仿真[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向志勇;邵阳县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军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水土资源匹配结构及其利用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于佳音;重庆岩溶槽谷区坡改梯和利用自然地块生产的对比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6 任晓丽;岩溶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D];西南大学;2011年
7 田秀玲;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变化与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韩清延;典型岩溶区农地石漠化预警分析与优化调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杜少平;不同覆膜方式对旱砂田土壤水热效应及西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10 雷文文;弃耕砂田植被恢复条件试验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爱国;张建国;张俊佩;何彩云;;干热河谷主要植被恢复树种水分利用效率动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2 苏维词,,周济祚;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2期
3 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张殿发,李凤全,周忠发,熊康宁;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分析[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4 王世杰 ,孙承兴 ,周德全 ,李艳丽;贵州高原岩溶台地红色风化壳的物源辨析[J];第四纪研究;2002年06期
5 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6 史培军,宋长青,景贵飞;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7 雒焕p
本文编号:1308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308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