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镇化科学发展的京津冀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本文选题:城镇化科学发展 + 京津冀区域 ; 参考:《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04期
【摘要】:土地资源已成为制约京津冀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瓶颈"之一,在分析京津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立足城镇化科学发展视角,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模型,对京津冀区域13个市辖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不同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差异显著,因此应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案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Abstract]:An index model of land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wa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land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13 municipal district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g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varies significantly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lans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resources.
【作者单位】: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组织部;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2015年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京津冀区域承载力限定下的河北省城镇化路径选择》(课题编号:15456126D) 2014年秦皇岛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特色创新型城市的秦皇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401A369)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经济空间分异下京津冀产业布局转移重组及政策建议研究》(课题编号:R201512)
【分类号】:F3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谢强莲;蒋俊毅;;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差异分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系统工程;2009年04期
2 孙钰;李新刚;;基于空间回归分析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以环渤海地区城市群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5期
3 姜秋香;付强;王子龙;;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11期
4 刘春艳;冯艳玲;;基于均方差决策分析法的吉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10期
5 王格芳;;科学发展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J];理论学刊;2013年10期
6 周月;;京津冀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02期
7 王书华,毛汉英;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案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03期
8 封志明;杨艳昭;张晶;;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从分县到全国[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5期
9 孙钰;李新刚;姚晓东;;基于TOPSIS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超;王翠欣;李强;;新一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分解[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2 刘福平;;基于区域耕地-粮食-人口关系的耕地贡献指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3 郭欢欢;李波;侯鹰;;基于土地功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张月丛;成福伟;孟宪峰;苏国安;;基于人粮关系的承德市土地资源承载力[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5 陈雪冬,杨武年;水库移民GIS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测绘科学;2004年03期
6 郭志伟;;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5期
7 石刚;;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评价——基于承载力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3期
8 王书华,张义丰,王忠静,毛汉英;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郊经济协调评估——以河北省新乐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9 王书华,张义丰,毛汉英;城郊县域生态经济协调状态与发展能力分析——以河北新乐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10 杨亮;吕耀;郑华玉;;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建成;瞿理铜;;泉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及评价[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2 孙丽娜;王辉;;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徐洪;;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方景清;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倪杰;土地循环利用:模式、控制、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群;中国省区土地利用差异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5 蔡为民;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相震;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7 苏茂林;河流水库系统枯水径流模拟及水量精细调度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贺瑞敏;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狄乾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滕朝霞;济南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及其调控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健;滏阳河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婷;基于生态足迹和土地承载力的唐山生态城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张艺潇;沙区乡村聚落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模式筛选[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付进;基于GIS的长春市二道区耕地地力评价[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5 杜鹏;区域发展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承载力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晶涛;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珠;长株潭城市群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一;基于RS/GIS的鄂西山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9 石宇;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10 罗雁文;湖南省各市州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德清,李洪兴;状态变权向量的性质与构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周加来;;“城市病”的界定、规律与防治[J];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02期
3 贾宏俊,顾也萍;芜湖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6期
4 郭志伟;;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5期
5 李东序;赵富强;;城市综合承载力结构模型与耦合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6期
6 程必定;;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4期
7 林泉;朱沅海;叶吉祥;;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投影寻踪分类模型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刘晓丽;方创琳;;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5期
9 邵一希;李满春;陈振杰;杨康;蔡栋;;地理加权回归在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模拟中的应用——以常州市孟河镇为例[J];地理科学;2010年01期
10 张静;张丽芳;濮励杰;管驰明;;基于GWR模型的城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舒帮荣;黄琪;刘友兆;李彦;严长清;;基于变权的城镇用地扩展生态适宜性空间模糊评价——以太仓市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焱;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承载力的评价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雪雁;刘霜;李巍;;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赵敏丽;刘普幸;朱小娟;侯成成;;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2期
3 周锁铨;戴进;姚小强;;宝鸡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J];陕西气象;1991年02期
4 陈国先,徐邓耀,李明东;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计算[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5 吕宝;王成端;周亚红;;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罗雁文;魏晓;王良健;刘晋;刘代平;;湖南省各市(州)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9年02期
7 黄丽华;王亚男;韩笑;;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8 乔盛;白宏涛;张稚妍;朱坦;;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7期
9 于美玲;姜晨光;;小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09期
10 王江思;马传明;王文梅;;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敏丽;刘普幸;朱小娟;侯成成;;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白宏涛;王会芝;乔盛;;土地资源承载力在城市发展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刘徐洪;;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4 孙丽娜;王辉;;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忠发;闫利会;邹长慧;;喀斯特地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望谟为例[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6 李红;宋锟;;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湖北恩施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吴一平;张继红;梅付春;;黄淮经济区资源承载力与现代农业建设研究[A];黄淮平原现代农业发展(商丘)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鲍传文;“超载”之下精算更须细用[N];深圳特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艳红;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宋先坤;康保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冲;池州市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可持续性评价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小敏;基于农业生态区域模型的黑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谢强莲;两型社会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朱颖;崇明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卢必慧;基于多指标体系的临安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罗虹;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郴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汤日红;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9 苏秀琴;土地资源承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37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7379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