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吐鲁番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发布时间:2018-04-13 22:43

  本文选题:AHP + 模糊综合评判 ; 参考:《人民黄河》2015年01期


【摘要】:利用多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2010年吐鲁番地区土地利用、水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选取4个子系统16个指标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吐鲁番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处于不安全水平,其隶属度为0.404,综合评分值为0.466;社会经济子系统和供需状况子系统分别处于比较安全和基本安全水平,生态环境子系统和水资源量子系统皆为不安全水平状态。因此,应提高该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水资源利用率,引进先进的节水技术和高效管理措施,以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land use, water resources and social economy in Turpan in 2010, 16 indexes of 4 subsystems were selected to evaluat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urpan is at an unsafe level, with a membership degree of 0.404 and a comprehensive score of 0.466.The social economic subsystem and the supply and demand subsystem are respectively at a relatively safe and basic safety level.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bsystem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quantity subsystem are all unsafe level state.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is area, and introduce advanced water-saving technology and high-efficiency management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
【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33107)
【分类号】:TV21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2 李艳;张鹏飞;唐晓春;;气候变暖背景下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地理科学;2011年11期

3 邓铭江;李湘权;龙爱华;章毅;汪党献;;支撑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水资源供需结构调控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1年03期

4 陈亚宁;杨青;罗毅;沈彦俊;潘响亮;李兰海;李忠勤;;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J];干旱区地理;2012年01期

5 陶希东,石培基,李鸣骥;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1年01期

6 李书恒,周寅康;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初探——以新疆尉犁县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4年03期

7 苏永红;冯起;刘蔚;朱高峰;司建华;常宗强;席海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J];干旱区研究;2009年02期

8 李新;石建屏;曹洪;;基于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的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动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6期

9 陈永川;范泽;曹艳;张林;杨红艳;;吐鲁番盆地最高、最低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J];农技服务;2010年10期

10 蒋耀;;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以青浦区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芦晓峰;李波;王铁良;;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2 黄初龙;;福建省泉州市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3 黄初龙;;基于指标体系的福建省水资源供需趋势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4 万金保;朱邦辉;;物元模型在庐山风景名胜区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5 魏素娟;张钰;;基于AHP法对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6 李剑萍;耿秀华;韩颖娟;孟丹;王连喜;袁海燕;;宁夏马铃薯需水量的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7 程仲雷;海米提·依米提;;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8 雷能忠,许峰,阮丽缘,章玉成,江燕;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在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以阜阳地区地下水资源为例[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宁立波;刘新宇;仝晓霞;;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10 孙红杰;崔玉波;王芳;刘颖慧;包双翔;;芦苇床与传统干化床污泥脱水和稳定性能比较[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2 陈志军;朱健;张庆;;艾比湖流域水安全的多指标物元综合评价[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3 王群;张和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夏军;;变化环境下中国北方水循环与水安全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以华北地区水问题为例)[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林永钦;傅春;;湖泊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探析[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高希星;;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陶健红;吴洪宝;;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同期气象场异常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洪兰;;张掖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势预测[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殷雪莲;贺建锋;;河西走廊中部气候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应用[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炜;水资源公允配置理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张艳丽;民勤县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周宾;水资源系统“易”理论构建与SD仿真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陈军;基于水资源利用的松花江流域农村减贫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邓履翔;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郭承录;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9 李雨停;区域生态补偿的农村人口城市化理论问题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爱锄;西北开发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广文;“双三角洲”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健;滏阳河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李雪衍;赣州城市水安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长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于利涛;基于GIS的黄河三角州浅层地下淡水资源的脆弱性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程丽;济南市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解艳;榆林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马安娜;我国港口节能减排评价机制及措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向红梅;区域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江英;中国农业水资源供给的时空格局[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玮;;1996~2005年来玛纳斯河水质评价及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2 张方敏;申双和;;山东省参考作物蒸散分布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03期

3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4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5 李川;;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8期

6 左伟,王桥,王文杰,刘建军,杨一鹏;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1期

7 李清龙,王路光,张焕祯,闫新兴;水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8 王劲峰,陈红焱,王智勇,时培中,武继磊;区域发展和水资源利用透明交互决策系统[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9 汤奇成,张捷斌;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10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文俊;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预警系统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惠祥;模糊综合评判在新产品试销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陈晓红,刘磊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模糊综合评判[J];运筹与管理;2003年06期

3 陈廷明,杨广;模糊综合评判法在装备选购中的应用[J];舰船科学技术;2004年05期

4 张丽娟,李舟军,陈火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分类模型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5年01期

5 曹利江,任辉,黄河;模糊综合评判在啤酒生产市场调研的应用[J];酿酒科技;2005年03期

6 周开志;;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装备采购评标方法[J];兵工自动化;2006年03期

7 刘俊娥;张洪亮;李少波;严冠卓;;风险投资非系统风险模糊综合评判[J];统计与决策;2006年19期

8 付云鹏;李春生;;模糊综合评判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的应用[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9 陈芳;;模糊综合评判在分销渠道零售商选择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08年13期

10 高顺成;;银行服务顾客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判[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庆;周智多;马玉书;;模糊综合评判开发工具的设计和实现[A];第十九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2年

2 宋枫溪;;模糊综合评判在目标价值分析中的应用[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张开业;;模糊综合评判在企业安全工作中的应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赵勇;张勇;;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军队干部综合能力评估研究[A];中国运筹学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周明法;邬国根;;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的改进[A];模糊集理论与模糊应用专辑——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选集[C];2000年

6 姜振东;阎文丽;;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处理射前故障[A];模糊集理论与应用——98年中国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8年

7 浮欣;李超;武捷;;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网络安全控制效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8 龚志文;陈福全;杨坤;;两级模糊综合评判在工程设计方案选择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8年

9 姬志飞;卢晓英;赵佳;;基于军队科技人员能力素质的模糊综合评判[A];中国企业运筹学[2013(1)][C];2013年

10 谢强;;铁路岩石边坡稳定性分类的模糊综合评判[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形变体形变趋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家桃;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评价[D];湖南大学;2007年

2 蔡敏琦;模糊综合评判在清洁生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戴树龙;宁波试航水域规划与模糊综合评判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陈体军;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结构可靠性模糊综合评判[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5 李鹏宇;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判在设备维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6 满若岩;电厂综合评估模型研究及软件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7 史修海;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企业信用评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彭建国;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大学生综合评价与实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仝书敬;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工业厂房可靠性评估系统研发[D];郑州大学;2014年

10 牛争艳;士兵个性心理模糊综合评判系统[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46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746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1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