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新疆段文化遗址旅游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文化遗址 + 旅游资源 ; 参考:《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07期
【摘要】:运用GIS空间叠加、最近邻指数分析(NNA)等方法对丝绸之路新疆段432个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点的类型、分布模式、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类型较为齐全,主要以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为主,三者占比超过总量的84%。(2)研究区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点的分布模式呈集聚分布,资源点空间分布表现出"空间组群、线状分布"的空间格局,但区域集中性显著,集中分布在12个集聚区。(3)旅游资源点的地区、类型和等级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南道、中道、北新道和塔城—阿勒泰4个分带,中道和北新道尤为重要,两带的旅游资源数量约占总量的80.11%。(4)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时间跨度较大,单个遗产资源点使用延续性较强,72%的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分布在汉代—清代之间,而汉代、唐代、清代是分布最为集中的时间段。(5)影响研究区旅游资源点时空特征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文物保护制度、政治军事因素。
[Abstract]:By means of GIS spatial superposition and nearest neighbor index analysis, the types,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432 cultural sites in Xinjiang section of the Silk Road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ypes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cultural sites in Xinjiang were relatively complete, mainly ancient sites, ancient tombs, ancient buildings, which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84. 2% of the total.)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ourist resources of cultural sites in the study area was concentrated and distributed.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 points show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patial group, linear distribution", but the regional concentration is significant, concentrated in 12 areas.The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middle, Beixin and Tach-Altay zones of the Silk Road, and the middle road and the Beixin Road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amou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two zones accounts for about 80.11.1% of the total.) the time spa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is large.72%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cultural sites are distributed between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Han Dynasty,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Dynasty, the Han Dynasty,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Tang Dynasty.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ce-tim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resourc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natural environment,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system and political and military factors.
【作者单位】: 丽水学院;
【基金】:丽水市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6GYX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671198)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陵生;;濒危的历史文化遗址[J];大自然探索;2010年06期
2 麻红英;苏玉刚;苏彩红;;给历史留下完整的印记(上篇) 2007-2008年“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J];科学生活;2007年08期
3 黄宁生;文化遗址叠置系数及其环境意义[J];大自然探索;1996年02期
4 宫进忠;;华北地区人类文化遗址的地球化学环境演变[J];地球科学进展;2012年10期
5 杨晓霞,陈国生;重庆陪都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1997年03期
6 俞香云;丁春生;;蚌埠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分析[J];蚌埠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 史平;;浅论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影响[J];丝绸之路;2010年16期
8 石冼凡;;文物保护:让科技为传承保驾护航[J];杭州科技;2012年03期
9 一知;;新书介绍[J];化石;1986年02期
10 柳志青;柳翔;;发现距今八千年前的磨床——杭州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察报告之一[J];浙江国土资源;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毓瑗;;海西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A];海西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问题研讨会专刊[C];2002年
2 林光纪;;福建昙石山文化遗址的海洋社会学考察[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火补舍日;;凉山尚存多处南诏文化遗址[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宋大川;;北京地下文化遗产保护浅见[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下)[C];2008年
5 谢寿球;;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广西古文化沉积层的分布规律[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马照南;;论武夷文化的两座高峰[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学会组织专家学者联合签名[A];《圆明园》学刊第六期[C];2008年
8 宋大川;;北京地下文化遗产保护浅见[A];北京古都历史文化讲座[C];2009年
9 杜献宁;;以河北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项目的对策措施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10 吕何生;;安阳洹漳文化体系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总第二十五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陈伟权;我市首次为茶文化遗址建碑[N];宁波日报;2007年
2 南京 根生;以温情与敬意厚待文化遗址[N];南京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郭人旗;城市化浪潮下文化遗址的生存之路[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上海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 赵玉华;文化遗址旅游开发与城市文明复兴之路[N];中国旅游报;2012年
5 邓海建;4000多年的文化遗址值多少钱[N];长沙晚报;2012年
6 江苏省南通电视台 邓海建;4000年的文化遗址值多少钱[N];人民法院报;2012年
7 记者 董芸;文化遗址保护 民资跻身主角[N];陕西日报;2013年
8 记者 才让本;我州聚优势资源力促文化产业不断发展[N];海南报;2014年
9 驻红河州记者 赵贵成;做好调查申报 保护开发锡文化遗址[N];云南政协报;2014年
10 通讯员 陈甘乐 记者 肖军;竹山园文化遗址出土大批旧石器文物[N];湖南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鹏;齐齐哈尔主要历史文化遗址探析[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2 刘衍;敦煌市阳关镇水环境特征与文化遗址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邱明东;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法律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6年
4 林肯(Lincoln Lin);中国现代化中的文化遗产保护[D];南京大学;2016年
5 周燎;鄂西土家民俗文化在恩施旅游开发中的传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6 史晨阳;河东历代名画记[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兰志丹;国际法视角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王琪越;纳吐夫文化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张珊珊;生肖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夏慧君;基于GIS的历史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64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764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