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城市水资源配置模拟和优化
本文选题:水资源 + 优化配置 ; 参考:《人民黄河》2014年07期
【摘要】:从水资源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的系统角度,基于反馈回路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以乌鲁木齐市为例,设定5种水资源配置方案,模拟预测2012—2030年城市发展指标值和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量及缺水程度等,根据水资源利用与城市化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确定最优方案。结果表明:方案5能扭转水资源与城市化系统恶化趋势,实现水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该方案通过调水、节水和调低城市发展速度,在2013年实现缺水程度为0,且第一产业用水比例递减,生态用水比例递增,废污水排放量较小,2030年总产值可达24751.7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47∶29.49∶70.04,总人口为467.78万,城镇化率为97%,用水总量为18.54亿m3。提出应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增速控制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水资源配置。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ater resources and urbanization, the system dynamics model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feedback loop. Taking Urumqi as an example, five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schemes are set up to simulate and forecast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dex value, production and life in 2012-2030.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aximizing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optimal scheme is determi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scenario 5 can reverse the deterioration trend of water resources and urbanization system and maximize 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By transferring water, saving water and lowering the speed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project can realize the degree of water shortage is zero in 2013, and the proportion of primary industry water is de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is increasing, the discharge of waste water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total output value can reach 2.475174 trillion yuan in 2030.The ratio of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0.47: 29.4970.04, the total population is 4.6778 million, the urbanization rate is 97 and the total water consumption is 1.854 billion m3.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trol of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作者单位】: 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16303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科研项目(XJGRI2013142) 2013年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13cdyjs020)
【分类号】:TV21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双平;;论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建设[J];地下水;2006年05期
2 刘高峰;;流域水资源配置后效评价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06年10期
3 雷玉桃;;我国水资源流域管理的必要性分析及其创新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4 孙振东;刘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J];吉林水利;2007年S1期
5 徐建新;苏虹;张运凤;;基于Agent的分布式水资源配置决策支持系统[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张郁;;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研究[J];水利经济;2008年02期
7 关东海;张胜江;吾甫尔.努尔丁;;新疆坎儿井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8年05期
8 李丽君;芦艳玲;;关于大型灌区之间水资源配置编制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33期
9 高原;;水资源在行政辖区间配置的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年12期
10 赵鸣雁;陈吉宁;程春田;顾妍平;;水资源配置多准则决策敏感性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瑛婴;王旭强;;“十一五”期间湖州市水资源配置问题初探[A];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C];2004年
2 林伟东;;晋江流域及其沿海供水区水资源和用水现状浅析[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3 符传君;;海南省水资源配置决策的层次分析法模型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暨2006年水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水文水资源新技术应用)[C];2006年
4 游进军;甘泓;;新形势下的水资源配置研究思路[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5 黄显峰;方国华;;基于混沌神经网络的水资源配置效果综合评价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尤爱菊;韩曾萃;;河口淡水资源利用的制约及对策[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文群;;福建省水资源配置与承载能力分析[A];福建省第九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有;;尼尔基水利枢纽对区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秀艳;王启山;耿安锋;王效琴;;绿色建筑水资源配置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10 甘治国;蒋云钟;鲁帆;胡明罡;;基于规则的水资源配置模拟模型及在北京市的应用[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弥勒报社 杨占光;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N];红河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路强;水资源配置的“泉州经验”[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记者 赵玉伟;地区水资源配置格局将重新调整[N];哈密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 周科;全国政协调研组来我区调研水资源配置利用情况[N];喀什日报(汉);2011年
5 记者 沈旭;副省长陈海波考察水资源配置工程[N];锦州日报;2008年
6 黄设;黑河水资源配置和生态需水研究取得突破[N];黄河报;2010年
7 市水利局党组书记 局长 常崇信;做好水资源配置 优先发展民生水利[N];宝鸡日报;2010年
8 ;水资源配置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本溪日报;2009年
9 记者 徐阳;做好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工作[N];吉林日报;2010年
10 天津市水利局局长 刘振邦;加强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 加快发展大都市水利[N];中国水利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升;中国水资源配置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夏建国;四川农业水资源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王济干;区域水资源配置及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4 赵建世;基于复杂适应理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整体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5 粟晓玲;石羊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邓洁;威海市生态用水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曾群;汉江中下游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夏忠;考虑冲突、补偿和风险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9 赵鹏;区域水资源配置系统演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涂向阳;基于生态环境需求的雨洪资源存储和开发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景海;基于规则的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5年
2 杨金玲;深圳市水资源配置模拟模型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时留海;公共管理视野下的水资源配置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曹丽军;杭州市农业用水与水资源配置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朱百毅;漓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朱华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水资源配置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贡力;兰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梁爽;基于主体建模的动水系统中水资源配置的时空模式探究[D];清华大学;2011年
9 姚丹;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雪飞;唐山市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65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765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