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本文选题:呼包鄂城市群 + 水资源承载力 ; 参考:《经济纵横》2015年02期
【摘要】:呼包鄂城市群作为我国西部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群,对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增长贡献斐然。但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呼包鄂城市群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年人均综合用水1000立方米的国际最低标准水平下,呼包鄂城市群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呼包鄂城市群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应增加黄河水分配指标,合理分配用水份额;探索水权交易方式,构建水权交易市场;完善节水降耗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探索工厂集约化养殖与家庭饲养放牧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牲畜用水;激励与管控相结合,提高水资源可利用水平。
[Abstract]:As the fastest growing urban agglomeration in western China, Hubao E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However, due to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Hubao and Hubei urban agglomeration is seriously affected.Under the international minimum standard of 1000 cubic meters of per capita comprehensive water per year, the population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Hubao and Hubei far exceeds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To improv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bao and Hubei urban agglomeration, we should increase the water allocation index of the Yellow River, rationally distribute the water share, explore the mode of water right trading, construct the water right trading market, improve the measures of saving water and reducing consumptio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To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of intensive farming in factories and family raising and grazing in order to reduce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livestock and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level of water resources in combination of incentive and control.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呼包鄂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机理及耦合发展模式研究”(编号:71463042) 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呼包鄂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编号:S20141013506)的成果
【分类号】:F299.27;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J];地理科学;2011年09期
2 刘忠梅,赵明,刘润民,李勇;包头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持续利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5年02期
3 汪亚雄;;南充模式的生态农业及其发展路径和推进策略[J];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雯;张平宇;张小雷;邓伟;杨兆萍;薛俊菲;杜宏茹;李雪梅;刘颖;;中国典型地区人文—经济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2 钟业喜;陆玉麒;;基于空间联系的城市腹地范围划分——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05期
3 孙峻岭;林炳耀;孙琳琳;;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构想[J];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4 焦华富;杨成凤;;皖江城市带区内公路交通空间组织[J];地理研究;2012年06期
5 黄志基;马妍;贺灿飞;;中国城市群承载力研究[J];城市问题;2012年09期
6 刘辉;申玉铭;柳坤;;中国城市群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3年02期
7 薛俊菲;陈雯;曹有挥;;中国城市密集区空间识别及其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对接关系[J];地理研究;2013年01期
8 段学军;虞孝感;Josef Nipper;张维阳;于露;;中国极化区发展及功能评估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07期
9 柴彦威;刘天宝;塔娜;;基于个体行为的多尺度城市空间重构及规划应用研究框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4期
10 孙东琪;张京祥;胡毅;周亮;于正松;;基于产业空间联系的“大都市阴影区”形成机制解析——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辰;杨廉;袁奇峰;;分权化与都市区整合——以广佛都市区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2 于兰军;;新时期山东省城镇空间结构重构探讨[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华;基于系统仿真和情景模拟的崇明生态安全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娟;中国城市群演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张岩;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沈惊宏;改革开放以来泛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史雅娟;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多中心网络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6 司林杰;中国城市群内部竞合行为分析与机制设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艳;榆林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徐纬芳;支持向量机及其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3 张朋飞;长春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孙媛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丁婕;北京市经济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仿真[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罗凤龙;空间重构视角下的中国新城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胡慧旋;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8 陈玉娟;辽宁沿海经济带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9 金春玉;基于“精明增长”理念的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10 刘伟圣;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的GIS测度[D];兰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创琳;祁巍锋;;紧凑城市理念与测度研究进展及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4期
2 方创琳;;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3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4 方创琳,宋吉涛,张蔷,李铭;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5 方创琳;刘海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调控路径[J];地理学报;2007年08期
6 方创琳;祁巍锋;宋吉涛;;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10期
7 赵明;内蒙古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9年S1期
8 赵明;内蒙古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方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年04期
9 赵明,舒春敏;我国城市供水状况及节水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10 王建华,江东,顾定法,齐文虎,唐青蔚;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理论[J];甘肃科学学报;1999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兖矿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李位民;[N];经济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刘惠兰;[N];经济日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利华,黄中伟,马跃纲;金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热带地理;2005年02期
2 文琦,何彤慧;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5年06期
3 陈常梅,周玉华,付纪永,王保彩,蔡明江;临沂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分析[J];治淮;2005年03期
4 杨春艳;沈渭寿;缪启龙;张慧;;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06年01期
5 孙富行;郑垂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J];人民长江;2006年02期
6 孙富行;郑垂勇;王志红;;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和评价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06年03期
7 王树谦;沈海新;王慧勇;;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8 周亮广;梁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2006年01期
9 赵军凯;赵秉栋;;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王智勇;郑昭佩;韩美;袁洪刚;;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以莒南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雷雷;盖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3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4 杨路华;王文元;韩振中;高惠嫣;夏辉;;内蒙古阿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5 刘波;刘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框架构建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6 刘锐;陈伟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7 李连侠;廖华胜;蒋敏;高志辉;刘达;;相对丰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8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丽玲;;厦门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邴启亮;;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城市规模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绍军 冯绍元 李王成 霍再林(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构建西北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覃绍 李学通 四川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资源承载力初探[N];人民长江报;2012年
3 秦延安;沿渭城市发展要考虑水资源承载力[N];黄河报;2014年
4 ;水资源承载力:度量水资源安全的技术探索[N];中国水利报;2005年
5 叶婷;新建城市应考虑水的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伯牙;城镇化遭遇缺水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李伯牙 实习记者 宋斌;北京到了水危机的临界状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8 熊建;10年时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富永 实习生 范道瑛 林柏安;北京“水之忧”[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李艳芳;以实际行动做好“活水”文章[N];吐鲁番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丁超;支撑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滕朝霞;济南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及其调控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通达;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在安徽省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2 何光荣;饶河源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杨婷婷;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4 李罡;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5 刘晓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保丰;缺水城镇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陈志鹏;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测评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07年
8 王颖;乐清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任高珊;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方文青;德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669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766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