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汉族传统育俗研究
本文关键词:巴蜀汉族传统育俗研究
【摘要】:本文以巴蜀汉族传统育俗为目标,主要通过对巴蜀地区汉族传统育俗的文献资料、访谈口述和实地考察相结合,进行整理、研究,辅以笔者及指导教师的实地调查材料,将巴蜀汉族传统育俗文化立体展现出来。本文分为以下几章: 第一章简介巴蜀地区的基本概况、传统婚姻家庭模式。研究巴蜀汉族传统育俗的特点。梳理农耕文化、儒家子嗣观念、历史地理环境对巴蜀汉族传统育俗的影响。着重探讨在传统社会背景下,育俗的民俗内涵。 第二章探究巴蜀汉族求子习俗。对象征生育的事物和活动进行分类研究。以“童子会、药王会、摸青羊、偷瓜送瓜”等祈子活动为核心,研究祈子程序中一系列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理清诞生礼的过程。从催生、报喜、打三朝、送月米、满月酒、周岁酒的不同阶段,分析巴蜀汉族庆生习俗的内容与特点。 第四章选取了“埋胞衣、拜保保、过关煞、端午药俗”等具有代表性的保育巫术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巫术信仰在育儿过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提出了保育巫术也有一定科学性的看法;同时还指出这些现象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巴蜀地区育儿活动的民俗特色。 本文按照“巴蜀传统育俗时间顺序为经,以育俗的具体仪式为纬”的基本线索进行研究,在文献查阅的过程中,贯以田野调查,既作了育俗的还原和探究,也作了生育观念的解读。
【关键词】:巴蜀育俗 传统仪式 汉族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92.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9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7
- 二、 研究综述7-8
- 三、 研究角度与方法8-9
- 第一章 巴蜀地区家庭结构概况9-15
- 第一节 巴蜀的地理范围、传统婚姻家庭模式9-11
- 一、 地理范围9
- 二、 传统婚姻家庭模式9-11
- 第二节 影响巴蜀汉族传统育俗的因素11-15
- 一、 农耕文化的影响11-13
- 二、 儒家子嗣观念的影响13-14
- 三、 历史地理的影响14-15
- 第二章 求子习俗15-33
- 第一节 婚礼中的祈子习俗15-22
- 一、 象征“早生贵子”的婚俗仪式15-21
- 二、 代表“早生贵子”的婚礼程序21-22
- 第二节 婚后的求子习俗22-29
- 一、 婚后求子习俗概况23
- 二、 婚后求子方式23-29
- 第三节 求子习俗特征29-33
- 第三章 保育习俗33-49
- 第一节 孕妇与婴儿的日常生活33-39
- 一、 孕妇的日常禁忌33-36
- 二、 婴儿的日常料理36-39
- 第二节 诞生礼俗及礼物流动39-49
- 一、 诞生礼俗的过程39-46
- 二、 诞生礼的社会意义46-49
- 第四章 保育巫术49-74
- 第一节 过关煞49-57
- 一、 “煞”的由来和相关习俗49-50
- 二、 成都平原的小儿度关煞50-57
- 第二节 拜保保57-64
- 一、 拜保保的缘由57-60
- 二、 保保的种类60-63
- 三、 拜保保的方式63-64
- 第三节 埋胞衣64-66
- 一、 埋胞衣的原因64
- 二、 埋胞衣的方式64-66
- 第四节 治疗疾病的其他方法66-74
- 一、 V@唾术66-68
- 二、 改包术68-69
- 三、 走阴术69-71
- 四、 端午辟邪术71-74
- 结语74-75
- 参考文献75-79
- 专著75-76
- 论文76-79
- 附录79-80
- 后记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丽萍;中国古代建筑中女性空间的演变及限定[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蓝勇;老四川区域的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原因[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谢怀建;刘晓燕;刘子琳;;建筑的思想文化意义与城市文明建设[J];重庆行政;2009年05期
4 龙晓添,焦玉良;筷子的民俗象征意义[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杭丽滨,刘英;试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对社会语言学的借鉴作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麻国庆;“借女生子”田野札记[J];读书;2000年02期
7 王小敏;论说“语言禁忌”[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阳信生;;多子多福[J];文史博览;2011年10期
9 周全德;;刍论变革生育习俗策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的文化性略说[J];汉字文化;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振良;;试析晋江民间信仰的人文特征[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星亮;[N];光明日报;2008年
2 张民;[N];西部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鹏;中医学身体观的构建与演变[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石峰;组织参与的力量性与缺失性替补[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屠佳;女性文化的性别特征探析[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良军;四川方志汉族婚俗词语文化义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文浩;崧泽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魏淑霞;非理性消费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唐娜;贵州贞丰苗族打三朝风俗的文化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袁冬梅;当代农村寿诞礼俗的传承与变迁(1949年以来)[D];山东大学;2009年
7 赵晓莉;试论山西民间绣花鞋垫艺术之特征与女性传承[D];山西大学;2009年
8 魏玮;秋千的生育信仰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49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0491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