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抵御性族裔身份认同——美国洛杉矶海南籍越南华人的田野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30 00:01

  本文关键词:抵御性族裔身份认同——美国洛杉矶海南籍越南华人的田野调查与分析 出处:《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海南籍越南华人 国际移民/难民 抵御性族裔身份认同 离散文化


【摘要】:原籍海南、出生越南并辗转美国的移民群体,为了抵御来自越南及美国主流社会的排斥,在跨国迁徙与流动中不断强化自己原有的"中国人"和"海南人"的双重族裔身份,形成抵御性族裔身份认同。这种类型的身份认同建构,不仅受到传统"侨"文化的影响,还与其多国的跨境经历、在不同移居国的社会地位和被接受的程度等结构性因素密切相关。抵御性族裔身份认同,可以理解为"离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对既往的族裔身份认同理论——情境论与建构论的一种完善与补充。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社会学系和亚美研究学系;
【基金】:中山大学“高层次人才配套——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华人移民的社会地位补偿》(项目批准号:GD10YHQ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一、引言在当今世界日益呈现出全球化和流动性的背景下,国际移民尤其是国际难民的族裔身份认同(ethnic identity)处于一个不断选择和再选择、塑造和重塑的动态过程之中。①在西方族裔理论中,族裔群体(ethnic groups)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泛指处于社会边缘的少数族裔。少数族裔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庄国土;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J];东南学术;2003年02期

2 郝时远;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J];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3 曾少聪;全球化与中国海外移民[J];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4 郝时远;;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内涵之演变[J];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5 关凯;;社会竞争与族群建构:反思西方资源竞争理论[J];民族研究;2012年05期

6 陈志明;族群的名称与族群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7 王苍柏;重塑香港华人的族群地图——华人移民认同和族群建构的再认识[J];社会学研究;2004年06期

8 范可;;移民与“离散”:迁徙的政治[J];思想战线;2012年01期

9 李明欢;;Diaspora:定义、分化、聚合与重构[J];世界民族;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2 刘中民;;从族群与国家认同矛盾看阿拉伯国家的国内冲突[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3期

3 梁剑琴;田春蕾;;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建构[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朱旭东;;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顾明远教授比较教育研究思想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6 杜丽燕;;浅谈软实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7 谢婉若;杨晓云;;少数民族影视中人声话语艺术研究[J];今传媒;2011年01期

8 黄富峰;;大众传媒的功能和媒体社会的特征[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汪勇;;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J];长白学刊;2011年01期

10 潘泽泉;;农民工与制度排斥:一个制度分析的范式[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慧军;;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陆小聪;;论体育的符号意义及其社会功能[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陆俊;;论网络社会运动[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5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王付兵;;苏加诺政府时期的华侨华人政策及其对印尼华侨华人的影响[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魏爱棠;;全球化语境下的农村学校教育和农村文化认同——对农村学校教育文化反思的再反思[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梁剑琴;;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建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廖亮;;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建构——基于中国电视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方秀云;;城市社区何以可持续发展[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婷婷;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倩;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4 谌凤;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职业认同中的应用与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王行;构建服务型政府视阈下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吐尔逊阿依·吐拉买提;南疆地区维吾尔族的中华民族认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阮文玲;工科大学生政治意识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珊;生存游戏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俊颖;大连地区朝鲜族与韩国迁移者的民族认同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锐龄;;评谭·戈伦夫新著《近代西藏的诞生》[J];中国藏学;1988年01期

2 杜剑宣;;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北越华侨[J];印支研究;1982年02期

3 范可;“社会创伤”华人认同华人跨国主义[J];读书;2005年01期

4 范可;;整合中的欧洲华人[J];读书;2010年09期

5 穆立立;哈萨克斯坦当前的民族进程和民族关系[J];东欧中亚研究;1993年04期

6 童明;飞散[J];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7 迈克尔·班通;陈思;;欧洲北美的种族划分:1700——1850年[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8年01期

8 纳日碧力戈;问难“族群”[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潘蛟;“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菲律宾国父黎刹族裔首次回乡谒祖[J];八桂侨史;1999年02期

2 ;美国各个族裔的区域分布和职业情况[J];世界博览;2013年04期

3 施琳;;论美国族裔问题研究——理论综述与发展前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2期

4 荣筱箐;;我在美国说相声[J];人民文摘;2009年09期

5 ;加拿大华人近百万[J];八桂侨史;1996年01期

6 玛丽塞·波特文;朱世达;;在加拿大反歧视政策中族裔出身和“种族”统计的作用[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6年01期

7 王建华;黄一超;张丽娟;;论美国族裔关系调控的价值取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朱锡强;张芬梅;;中国“火凤凰”——美国各族裔中的华裔[J];中国民族;1992年11期

9 赵文嘉;;南非弱势族裔优待政策刍议——以美国少数族裔优待政策为参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4期

10 姬虹;;美国人口族裔构成的变化与2012年大选——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说起[J];当代世界;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施琳;马迎雪;;当前美国的族裔冲突及其多样化应对机制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杜枫;李志刚;;中国城市的非洲族裔区经济:以广园西路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 泓;美国的族裔格局与族裔政策刍议[N];学习时报;2005年

2 施琳 马迎雪;美国是如何处理族裔冲突的[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一娴;正确对待族裔身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4 王悠然 编译;新西兰族裔间不平等状况加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施琳(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美国人的族裔观[N];中国民族报;2001年

6 田建明;回避“民族”的美国民族政策[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高原;糖尿病高发族裔祸首并非遗传[N];人民日报;2007年

8 刘力达;法兰西:“隐性”的民族与“显性”的民族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赵琼;谁动了我的课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华媒吁联手抗争“逆向歧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爱民;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起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远;散居族裔对原居国外交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2 郑毅;散居族裔批评视域下的《梦娜在希望之乡》[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潘睿;超越族裔性:李立扬诗歌的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赵明利;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族裔身份:任碧莲作品《爱妻》的多元文化解读[D];厦门大学;2007年

5 叶珍;非白人文学母女写作中的族裔文化认同[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嫣然;挣脱族裔枷锁 展现多元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屈郡;价值转变、中心消解和成功皈依[D];武汉大学;2006年

8 彭薇;主人公身份的回归[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9 谢燕燕;族裔内外的探寻[D];厦门大学;2009年

10 章晶;从父辈到子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52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52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5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