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少数民族灾难移民中文化变迁——以迁移初期的汶川地震异地安置羌族移民为例
本文关键词:试论少数民族灾难移民中文化变迁——以迁移初期的汶川地震异地安置羌族移民为例 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灾难移民 文化变迁 汶川地震 异地安置 羌族
【摘要】:自1998年开始,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口迁移数量超过了因战争和其他冲突而出现的迁移人口,但是,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仍不能满足现实需要,难以实现为灾难移民的灾后安置和文化适应提供可行性建议。通过对汶川地震后仅有的两个跨市州异地安置羌族村寨——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和跨破村夕格组的研究,发现羌族移民民族文化变迁呈现非均衡变化的特点。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羌族村干部积极参与以及羌族移民族群意识增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羌族移民族群的"选择性同化"策略将有利于民族文化变迁呈现"文化多元化"而非"文化同化"的长期趋势。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1998,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over the mig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which is caused by the war and other conflicts but the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still can not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for disaster after disaster resettlement immigration and acculturation provide feasibl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fter only two across the city Zhou Qiang village resettlement -- Xi Xiang Zhi Tai Village of Wenchuan county and village of Xi Dragon Cross broken lattice group,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iang ethnic culture change the non balanced immigration changes. The local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village of Qiang Qiang ethnic minorities to enhance awareness of the combined effect of Qiang ethnic, shift the "selective assimilation" strategy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presents "cultural diversity" instead of "long-term trend of cultural assimila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汶川地震羌族农村移民生计转型与文化变迁研究”(11CMZ02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1
【正文快照】: 本研究选取汶川地震后仅有的两个跨市州异地安置羌族村寨———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和跨破村夕格组作为研究对象,对羌族移民迁移以后的文化变迁进行长时段的追踪考察,分阶段地反映他们从汶川龙溪乡高山半高山生态环境迁移到成都平原边缘邛崃市南宝山农场所处的低山生态环境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鲍丽丽;;羌族丧葬习俗考——以汶川县萝卜寨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徐新建;王明珂;王秋桂;徐杰舜;彭兆荣;邓启耀;;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秦红增;唐剑玲;;瑶族农民的生计转型调查研究——以广西大化县七百弄布努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4 胡明文;古新仁;;移民孤岛与族群边界存续——江西“两江”畲族移民村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杨庭硕;地方性知识的扭曲、缺失和复原——以中国西南地区的三个少数民族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曾唯一;民族习俗探源[J];民族研究;1984年01期
7 廖杨;人类学视野中的交往与族群关系[J];思想战线;2005年01期
8 王俊鸿;;统筹城乡改革背景下羌族移民生计转型研究——以四川省邛崃市南宝山汶川地震跨市州异地安置点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罗康隆;论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军平;;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调查——以东莞谢岗镇务工的彝族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蒋桂东;;影响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的因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贾丽英;论汉代和蕃女性[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杜成材;;生态维护视域下的本土生态知识价值——以贵州麻山地区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刘伟强;英汉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马戎;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马戎;从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谈起——我国30年代三本《中国民族史》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杨明;骆江玲;;湿地管理中的生计替代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何彪;王锴;;从族际交往看当代黔中地区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演变[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晓萍;蒋桂东;;从族际通婚看当代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何传启;;文化产业与中国现代化[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9 束锡红;聂君;;红寺堡移民区大河村回汉民族关系实证研究[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政策设计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杨沛艳;黔中苗族宗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晓非;工厂家园[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洪;论红河和谐社会建设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美术;生计转型视角下的蓝靛瑶传统纺织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吴婷婷;禾中之鱼[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韦恒聪;库区移民生计的断裂、恢复与转型[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博;平山木柄瑶的社会变迁与科学发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武应明;改革开放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罗淑珍;民族高校学生民俗承载状况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次富;少数民族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9 陈慧达;海岛发展变迁的人类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姣兰;湘西民居与家具的吉祥图案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一;羌族释比与丧葬[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马宁;羌族火葬习俗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郭于华;“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 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J];读书;2002年05期
4 段宝林;澳门婚俗中西文化交融的人类学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庄孔韶;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蒋宏伟;经济作物与克服贫困的尝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黄应贵;;作物、经济与社会:东埔社布农人的例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廖杨;港澳法治社会中的民族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03期
10 雷阵鸣,钟进和;畲、瑶信仰实不同[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媛;易镇镇;;由汶川地震看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力量[J];大视野;2008年07期
2 李琴;龚永博;;从行政法视角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以汶川地震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3 张娜;;灾后重建中人才移植模式的思考[J];大众商务;2009年12期
4 王颖;董垒;;我国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初探——以各省市援建汶川地震灾区为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1期
5 ;中国56个民族简介[J];中学英语园地(九年级版);2010年Z1期
6 郭强;;成建制异地安置三峡库区移民[J];交流与协作;1999年02期
7 李膺,高永久;对回族文化变迁的理解与认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李天雪;;民族过程——文化变迁研究的新视角[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1期
9 杨昌儒;;民族文化重构试论——以贵州布依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10 龚锐;金燕;;当代西藏珞巴族社会文化变迁调查——以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珞巴村五位村民为个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良国;;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尹炜;蒋固政;叶闽;雷阿林;;汶川地震灾情及灾后重建工作与水资源保护关系初探[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孟庆梓;;海外新移民与当代农村文化变迁——以福建福清江兜村为例[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何群;;仍然需要在世界小民族生存问题研究上下功夫——中国鄂伦春族等个案分析[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5 马寿荣;;都市回族社区的文化变迁——以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例[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姜义华;;论文化的摩擦、适应与再创造——美国华人文化变迁试析[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7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8 刘雯婷;;傈僳族艺术形态:基督教的渗透与佛教的融入[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1年
9 桑才让;;卡力岗“藏回”现象的再调查与研究[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10 曾凡亮;杨小平;;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安置的新尝试——长洲水利枢纽库区淹没耕地长期补偿安置[A];2008中国水力发电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罗昌爱;广西二十三万特困人口异地安置[N];人民日报;2003年
2 陈科邋殷旭;我省喜庆羌历新年[N];四川日报;2007年
3 肖红;杭州:方便异地养老者报销药费[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
4 赵郁蒙;青川受灾群众移民邛崃[N];西部时报;2009年
5 记者 魏银燕;我州681名因灾失地农民在邛崃异地安置[N];阿坝日报;2009年
6 赵曦;雪里羌笛格外喜,新家国旗分外红[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马向伍 张克如 通讯员 袁景新;百色:8万多特困农民大迁徒[N];中国财经报;2004年
8 陈永杰邋李坤;羌族文化遭重创[N];北京科技报;2008年
9 张悦邋余宁 葛伟;为羌族文化“疗伤”[N];中国艺术报;2008年
10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 王明珂;震灾中的羌族:简况与建议[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桂花;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陈文祥;新疆东乡族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李洁;变迁、互动与交融[D];兰州大学;2009年
4 安定明;西宁东关回族社区的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李云霞;锡伯族文化探微[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陈蓓蓓;汶川灾后重建与政府合法性的双轨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郗春媛;人口较少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魏国彬;德昂族艺术的文化阐释[D];云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斯琴;那音克乡蒙古族文化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晴晖;湘西苗族文化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3 汪俊;从游牧到农耕:哈萨克族生计方式选择和文化适应[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4 吴灵芝;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对蒙古族文化变迁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5 祖鲁比亚·吾斯曼;文化融合与传承—孜热甫夏提塔吉克民族乡塔吉克民俗及其变迁[D];新疆大学;2006年
6 孙传良;南京七家湾传统回族社区文化变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7 红梅;旅游业中呈现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变迁[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马秀萍;伊犁地区清泉村东乡族移民的文化变迁[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9 孔翠花;新疆达斡尔族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魏凯燕;临夏市毛园村汉族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24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24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