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宗教意识与「民族」身份认同——青海卡力岗「藏语穆斯林」的族群溯源研究
本文选题:藏语穆斯林 切入点:回族 出处:《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于理解中国西北「回」、「藏」族群文化长期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而言,分布在青海东部化隆、循化等地境内卡力岗山区的「藏语穆斯林」现象,确实能够提供出一个具有结合当代族群史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研究特色的观察案例。如果从族群溯源研究的观点看来,此一观察应该具备以下三个论述面向:一、在历史记忆的展现方式上,「昔藏今回」或是回民祖源的争议,都必须面对藏文化如何与穆斯林文化并存适应的事实;二、从花寺门宦太爷马来迟于清乾隆年间至卡力岗传播伊斯兰教的传说开始,经过格底目、苏非主义等老教到今日伊赫瓦尼新教,当地宗教意识的变迁意义及其对于穆斯林我群意识所产生的形塑过程;三、当代大陆民族识别下,回族与藏族的法定少数民族身份,对于「藏语穆斯林」的族群认同意识的巩固,及其所引发的族群边缘研究意义的讨论。而这种以卡力岗「藏语穆斯林」的族群溯源研究的论述模式,亦有助于扩大并深化当代中国西北族群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
[Abstract]: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long-term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thnic groups "Hui" and "Tibet" in northwest China, the phenomenon of "Tibetan Muslims" distributed in the Kalegang mountainous areas in eastern Qinghai and Xunhua provinces, Indeed, it can provide an observational case that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ethnic history and ethnology (anthropolog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thnic traceability research, this observation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In terms of the way in which historical memory is displayed,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origin of the "past, Tibetan, and present" or the ancestral source of the Hui people must face the fact that Tibetan culture and Muslim culture coexist and adapt. Second, Beginning with the legend of spreading Islam to Kaligang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old religions such as Gedendi, Sufism and so on came to Ihwani Protestantism toda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ge of the local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and its shaping process for the Muslim consciousness of our group; third, the legal minority identity of the Hui and Tibetans unde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nationalities of the contemporary mainla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ethnic identity of "Tibetan Muslim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n the ethnic group edge, and the discussion model of tracing the origin of the ethnic group of Kaligang's "Tibetan Muslims", It also helps to broaden and deepen the field of study on ethnic groups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in Northwest China.
【作者单位】: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夏蓓;一个特殊回族群体的人类学调查——以卡力岗两个回族村为个案[J];回族研究;2004年04期
2 刘夏蓓;;论卡力岗人的文化变迁与变迁防御层次[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吴承义;康杨回族乡沙里木回族讲土语及其由来的调查报告[J];青海民族研究;1990年04期
4 马宏武;信仰变异与民族特征——卡力岗回族民族特征浅议[J];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5 马秀梅;青海化隆操藏语回族调查[J];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02期
6 才旦;只要信奉伊斯兰教就可以说是回族吗?——《卡力岗地区部分群众昔藏今回的调查》一文质疑[J];青海社会科学;1983年03期
7 马伟华;;青海卡力岗回族文化习俗传承与变迁的考察——以化隆县德恒隆乡德一村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马伟华;;青海卡力岗回族宗教认同的调查与思考——以青海省化隆县德恒隆乡德一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微;浅析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差异[J];阿拉伯世界;2003年05期
2 菅志翔;;简论共和国以前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的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马戎;;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2期
4 黄发有;;张承志:道德的宗教化和宗教的道德化[J];滇池;1998年02期
5 景军;;穿越成年礼的中国医学人类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白友涛;;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学——也谈回族学的学科属性[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6期
7 袁兰;;张家川回族特色文化初探[J];大众文艺;2012年24期
8 杨建军;;在中国信仰——对张承志回民题材小说创作的反思[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赵葆珉;徐慧娟;;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征服及其对中国西部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王怀德,海西安;伊赫瓦尼派在安康的传播和发展[J];回族研究;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马盛德;;论回族“宴席舞”的式微[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沈玉萍;;卡力岗现象及其分析[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桑才让;;卡力岗“藏回”现象的再调查与研究[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4 王建新;;民族宗教研究的理论创新及拓展[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5 马戎;;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李健彪;近代西北回族社会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闪兰靖;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钟福国;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的成长—瓜州回族东乡族疏勒河移民村的民族学考察[D];兰州大学;2011年
6 罗惠,
本文编号:1596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596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