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彝族民间咪嘎哈祭俗的生态意义

发布时间:2018-03-21 13:25

  本文选题:彝族 切入点:咪嘎哈祭祀 出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滇中南彝族民间一个大型传统节祭,咪嘎哈祭俗具有多重生态意义。年度性咪嘎哈习俗,通过一系列严格而神圣的祭祀仪式,不断强化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唤醒着民族历史记忆,传递着民族文化心理。咪嘎哈节祭酬神、娱人的民间艺术展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传播,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心。丰盛的飨食互动,推动村寨内部及其与外部社会多向交流,整合村落间各文化主体,构建良善的民间社会生态关系,维系和谐至亲的地域社会。
[Abstract]:As a large traditional festival offering among the Yi people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Yunnan, Mi Gaha has many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a series of strict and sacred sacrificial rituals, the annual Mi Gaha custom has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the local people and nature. Awaken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nation and convey the psychology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festival of Migaha is dedicated to the worship and reward of God and amuses the folk art exhibition, which promotes the sustainabl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strengthens the confid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provides a rich interaction between dinner and food. To promote the multi-direc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village and the outside society, to integrate the various cultural subjects among the villages, to construct the good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of civil society, and to maintain the harmonious regional society.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9XJCZH013)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YZWH10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MZ023)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龙光;;少数民族传统歌场的文化空间性[J];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户晓辉;;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性的时间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刘伟;张佩佩;;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3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陈君;;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展演——以浙东楚门铁梗游行为个案[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汪孔丰;;民俗学教学视阈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6 张蜀津;;“国家史”的编纂与民族国家集体记忆的建构 论“十七年电影”中的民国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袁剑;;游牧社会视角下的满蒙历史:清代族群问题再思考[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3期

8 唐波;;哈尼族体育文化特质流变探析——从哈尼族秋千项目的演进过程看原生态的哈尼族体育文化特质嬗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9 郭小平;王子毅;董朝;;“贾君鹏事件”:媒介事件与社会的“集体记忆”[J];今传媒;2009年12期

10 马雪峰;;傈僳族节日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信茹;;传媒与民俗生活变迁——甘庄的个案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6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7 蓝炯熹;;盘瓠传说的理解、曲解和误解——畲民图腾文化再研究[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8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9 曹珊;段进宇;侯硕;邢晓娟;;城市记忆度评测——以北京中轴线研究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10 张定贵;;仪式视野下的族群——从村际地戏仪式观屯堡人族群的稳定性[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红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姜南;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瑾;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姚朋;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物质的表征及构建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美玲;从宗族仪式到民族节日[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贤军;广西白裤瑶村落体育文化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刘朝猛;民俗体育全民健身价值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许晓斌;工业遗产与地方社会变迁[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朱沛升;“文革”——沉重的集体记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們;电视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报道策略及功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柳润;观看羌历年[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刘婷;郑州回族婚俗变迁与现代化[D];河南大学;2011年

9 康慕云;大学仪典教育功能的实现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灵;社会身份: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龙光;;彝族民间“咪嘎哈”仪式象征解读——以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村为个案[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苗伟;;文化时间与文化空间:文化环境的本体论维度[J];思想战线;2010年01期

3 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J];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01期

4 刘朝晖;;中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分析视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邢莉;;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兼谈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登荣;经济生活与社会文化变迁——对云南坎村彝族的考察[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庹修明;黔西北彝族毕摩经典中的文化图象[J];民族艺术研究;1997年03期

3 李晓莉;永仁彝族社会考察──直苴“取西”组织的调查[J];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S1期

4 阿伍;彝族的族称[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5 林增琪;同心浇灌友谊花[J];中国穆斯林;1984年02期

6 刘高平;博士、 硕士、学士——巴莫仨姊妹[J];人民论坛;1995年06期

7 孙新周;岩画与彝民族寻根[J];百科知识;1995年10期

8 朱崇先;彝族的葫芦神话与古代遗俗[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01期

9 张纯德;从彝族祭祖大典“耐母”看彝族支系繁多的成因[J];思想战线;1999年04期

10 郑宜君;威宁彝族传统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探析[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潘正云;马林英;;凉山彝族女童教育应为特别关注的领域[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2 ;赫章彝族辞典[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3 赵殿桦;;对昆明市少数民族干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A];“两个共同”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罗世勋;;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与水西及周边地区彝族的汉文化教育[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5 王芳礼;;从布依族《古谢经》看历史上各民族友好关系[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6 陈英勇;;情系民族团结 抓好学会工作[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明;在“统一”的呼声中 迎来彝历新年[N];凉山日报(汉);2009年

2 王文昌;“彝俗会”,瓦几瓦![N];凉山日报(汉);2010年

3 记者 张涛;祝愿彝族同胞生活越来越好[N];甘孜日报(汉文);2010年

4 宋明;四川凉山各界呼吁统一彝历新年[N];西部时报;2009年

5 叶剑波 记者 袁丽霞;在重建中跨越 在跨越中发展[N];雅安日报;2009年

6 崔珠峰 赵帅 朱辉;彝族兄弟禹城遇亲人[N];德州日报;2010年

7 沈良斌;搬迁扶贫工程竣工 彝族群众乔迁新居[N];云南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阿力色呷 秋丽;彝乡布拖的古道热肠[N];凉山日报(汉);2007年

9 张鸣;无锡援助喜德贫困学生[N];凉山日报(汉);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张颖;用我们的爱,托起公民社会的未来[N];华夏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然;穿青人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李春霞;电视与中国彝民生活[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峻妮;改革开放以来峨山彝族传统观念的变迁与思考[D];清华大学;2005年

2 谭春霞;云南省D彝族乡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曾辉;民族文化对不同环境适应成果的表达[D];吉首大学;2012年

4 金磊;贵州盘县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使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王晓艳;流动的人群与文化的流动[D];云南大学;2010年

6 龚石彦;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水意象[D];云南大学;2010年

7 何春燕;云南彝族阿哲人“祭龙”活动的当代复兴问题考察[D];云南大学;2011年

8 李应芝;彝族拟亲属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许沃伦;那马人族群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10 郭华;政治发展视角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本土非政府组织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44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44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b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