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灾后重构研究
本文选题:羌族文化 + 文化变迁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摘要】:汶川地震及其之后进行的大规模、高强度的灾后重建使羌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本文在分析羌族文化灾后重构背景的基础上从文化认同、文化结构、文化功能、文化运动四个方面对羌族文化重构形态进行了调研,并对羌族文化灾后重构的实践进行了理论反思,对"文化认同""文化适应"、"文化的指导变迁"等经典理论在羌族文化重构时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
[Abstract]: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ts large-scale, high-intensity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Qiang culture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of Qiang culture reconstruction after disaster,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Qiang culture reconstruction form from four aspects: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structure, cultural function and cultural movement.It also makes a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the practice of Qiang culture reconstruction after disaster, and analyzes the positive role played by the classical theories such as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cultural guidance chang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Qiang cultur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汶川地震灾区羌寨重建与羌族文化重构研究”(09CMZ01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良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李继兴;关于应用哲学平衡论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芦平生,陈玉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黄颖;;城市发展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以“新天地”为例[J];城市问题;2007年01期
6 胡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与文明对话[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何雪莲;“知识傲慢行为”与文化自觉——《学术殖民主义在行动:美国认证他国大学》读后[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2期
8 杨文炯;文化自觉与精神渴望──都市族群研究:《开拓》,一种文化现象[J];回族研究;2001年01期
9 杨文炯;城市界面下的回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回族研究;2004年01期
10 苏宝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的和谐理念[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虎林;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薛国凤;冲突与和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崔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邓永芳;文化现代性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6 王德如;论课程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7年
7 严奇岩;族群性和地域性:四川客家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金建生;中小学教师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艳红;东乡族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海艳;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初探[D];苏州大学;2003年
2 邓永芳;现代化境遇中的文化自觉[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李海毓;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文化建设[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4 田丽霞;六巷花篮瑶经济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许燕;散杂居回汉民族关系调查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张嵘;近现代回族伊斯兰维新思潮及其历史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7 梁冬平;夹缝中的夜市[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8 姜晓丽;瑶族村寨中的育儿习俗[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马军;体育全球化与文化认同[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洪玲;孝文化与A村养老实践[D];山西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伟;李臣玲;;贵南县龙羊库区移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2 沈再新;;散杂居民族闲暇生活方式变迁的社会考察——以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族镇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年03期
3 袁娥;;佤文化表述[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4 马克林;;少数族群及其社区的现代化——以族群文化为视角[J];华章;2011年15期
5 赵文娟;崔明昆;沙建;;工程移民的生计变迁与文化适应——以泸沽湖机场移民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年03期
6 郗春嫒;;我国跨国民族研究回顾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J];民族论坛;2011年14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许良国;;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孟庆梓;;海外新移民与当代农村文化变迁——以福建福清江兜村为例[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马寿荣;;都市回族社区的文化变迁——以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例[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姜义华;;论文化的摩擦、适应与再创造——美国华人文化变迁试析[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5 何群;;仍然需要在世界小民族生存问题研究上下功夫——中国鄂伦春族等个案分析[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6 桑才让;;卡力岗“藏回”现象的再调查与研究[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7 刘雯婷;;傈僳族艺术形态:基督教的渗透与佛教的融入[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1年
8 相华;;现状·困惑·思索——关于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经济和生存发展的调查与思考[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黑龙江省民族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微;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仪式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唐红丽;“三少民族”文化变迁与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徐超;为了羌族文化的抢救和恢复[N];团结报;2008年
4 新华 徐涟;我国将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羌族文化[N];中国民族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郭烁 袁华杰;重建家园,,谨防建成“地震民族”[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阿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启动项目198个[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徐列;一心为北川 倾力为百姓[N];建筑时报;2009年
8 张兢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电视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晓夫 杨灵;文化变迁的典型个案[N];凉山日报(汉);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宋燕军;汶川县“羌西第一村”迎来齐大志愿者[N];齐齐哈尔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瑞涛;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嬗变[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骆桂花;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陈文祥;新疆东乡族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李洁;变迁、互动与交融[D];兰州大学;2009年
5 安定明;西宁东关回族社区的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李云霞;锡伯族文化探微[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郗春媛;人口较少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魏国彬;德昂族艺术的文化阐释[D];云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斯琴;那音克乡蒙古族文化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晴晖;湘西苗族文化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3 汪俊;从游牧到农耕:哈萨克族生计方式选择和文化适应[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4 吴灵芝;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对蒙古族文化变迁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5 红梅;旅游业中呈现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变迁[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祖鲁比亚·吾斯曼;文化融合与传承—孜热甫夏提塔吉克民族乡塔吉克民俗及其变迁[D];新疆大学;2006年
7 孙传良;南京七家湾传统回族社区文化变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8 孔翠花;新疆达斡尔族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徐鑫鑫;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汉族移民文化变迁[D];兰州大学;2008年
10 白浩然;保安三庄汉族移民文化变迁[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66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66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