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社会历史、宗教生活与族群身份的建构——以黔西北穿青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18 06:04

  本文选题:穿青人 + 族群身份 ; 参考:《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04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黔西北穿青人的社会历史、宗教生活和族群身份进行长时段的考察,认为穿青人族群身份的变动过程,是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历史过程,其中包含了族群之间的关系,国家和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现代民族国家构建、整合的关系,是多重因素建构的结果。此间所蕴含的逻辑、机制、模式及其背后所承载的观念形态,无疑为我们深刻理解族群政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Abstract]:Based on a long period of investigation on the social history, religious life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he people in the northwest of Guizhou,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ethnic identity of the people in the region i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local society.It includ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group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e and local socie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odern nation-state, which is the result of multi-factor construction.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logic, mechanism, mode and the idealistic form behind it provide us with important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understanding ethnic politics.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
【基金】: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黔中屯堡人的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2YJC850020
【分类号】:C9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张坦;;穿青人的傩文化——“庆五显坛”[J];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代吉;;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用——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木龙藏戏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郑国;;近代革命运动与破除迷信——以徐州城隍庙为主的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马海军;;浅谈中等职业院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4 夏杰平;;“宗教”概念的人类学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5 蒋立松;;屯堡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陈斌;;“抬汪公”活动与屯堡社区稳定性思考——以安顺市吉昌屯为个案[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王家录;吕燕平;;穿青人的傩戏文化及其旅游开发[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王成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革对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影响[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周静;刘国红;;涂尔干人性论思想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陈明;;生化:主宰与义理的根源与基础——儒教天论之脉络与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昀京;;科学在中国普及的历史分期探讨[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蒋美华;李瑾瑾;;女性宗教认同研究——以郑州市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吴清芳;;大众传播·社会角色·和谐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左永平;;“魔巴制度”——佤族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支柱[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方媛媛;朱映占;;基诺族的传统服饰与变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7 张岩;;文化的忧郁——以南溪村寨丧葬礼仪的变迁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8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9 刘雯婷;;傈僳族艺术形态:基督教的渗透与佛教的融入[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1年

10 李萍;;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7 方敏;宗教归信与社会资本[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姣美;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湘潭大学;2010年

5 曾伟;《筹办萍乡铁路公牍》整理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新生;中学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农海华;“蛮贼首领”与“英雄祖先”:多元族群比较视域中的侬智高形象[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韦惠文;麽文化视野下的壮族民间生育礼俗[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陈云云;“他乡”与“家乡”:归侨的归属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刘华成;红瑶地区乡镇内教师支教工作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勇;;论跨界民族的历史记忆[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2期

2 李俊;;民间组织的成长与中国政党制度整合功能的优化[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王梦真;;对现阶段我国城市妇女参政问题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年18期

4 谢治菊;;论公共行政伦理责任的理性建构与社会建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李杰豪;;体系转型与当代国际法使命[J];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06期

6 蔡萌生;施磊磊;;“库拉圈”理论解析[J];内江科技;2008年09期

7 孔繁斌;;民主治理中的集体行动——一个组织行为学议题及其解释[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祁进玉;;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构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马威;;论北方旱地农区农业水利的生态化转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10 何伟福;;经济行为与社会建构——科学发展观的新经济社会学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启琳;;明成化、弘治时期的地方豪强与地方社会——以《皇明条法事类纂》为核心的考察[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2 肖先福;;医疗技术人员适应能力社会建构的探索[A];第二届全国疑难病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4年

3 钱洁;;基于社会建构的我国地方政府决策模式转变[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振忠;;晚清民国时期的徽州宗族与地方社会——黟县碧山何氏之《族事汇要》研究[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赵利栋;;新政、教育与地方社会的变迁——以1904年无锡毁学案为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6 牟岱;;和谐社会建构的创新切入点[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朱艳丽;汪新建;;由研究进路反观自我研究取向的发展[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郭伟和;;迈向社会建构性的专业化方向——关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的反思[A];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内地部分)[C];2004年

9 梁剑琴;;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建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牛建强;;于谦与明宣德、正统间的河南地方社会[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亮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祖业权”:地方社会的“非正式”产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郭军 张红平;有为才有位[N];中国气象报;2005年

3 肖峰;学术评价的本体论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4 ;地方社会治安情况如何?[N];宝鸡日报;2006年

5 许祖华;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暨两性平等与和谐社会建构研讨会召开[N];人民日报;2007年

6 江晓原;科学的三大误导[N];文汇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支玲琳;一场“清纯怀旧病”照出了什么[N];解放日报;2010年

8 记者 董永前;兰州首部经济社会蓝皮书面世[N];兰州日报;2008年

9 张崇旺;明清江淮的水事纠纷[N];光明日报;2006年

10 陈梧桐;明代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N];学习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柴玲;水资源利用的权力、道德与秩序[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谢杲馥;“市”说新语—清末民初朱家角镇的地方社会结构[D];上海大学;2012年

5 王有升;被规限的“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孙红;论高技术产业化的知识整合[D];东北大学;2005年

7 周t ;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冯玉荣;明末清初松江士人与地方社会[D];复旦大学;2005年

9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10 仲兆宏;晚清常州宗族与社会事业[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瀚;潮客之间:经济视野下的汀韩流域地方社会及族群互动(1860-1930)[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余少奇;清代江西漕政与地方社会[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莫映桃;论记忆的社会建构本质[D];吉林大学;2009年

4 陈日华;英国法律传统与中世纪地方自治[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黄瑾;社会建构理论视野中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金坡;文人结社与地方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邓峰;明末山东灾荒与社会应对[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立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及其社会建构[D];湖南大学;2006年

9 邹英;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凤香;一位乡村女教师的故事[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67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67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3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