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中国少数民族生计方式转型与资源配置变迁

发布时间:2018-08-04 15:25
【摘要】:中国各民族作为整体性存在的传统生计方式在当代已发生全面转型。它们主要体现为以生存性为指向的生计多样性的持续衰减,以及种植业和获利性新兴生计的先后发展。其转型源于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的变迁,即从传统的以复合性、平衡性与互惠性为核心,转变为资源的高度集中支配,再到当代以资本为主导原则的市场运作演变。这一历程表明各民族生计的顺利转型,需要充分考量传统配置方式中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强调互惠保障等关键方面。
[Abstract]: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as a whole as a traditional way of livelihood has undergone a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They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tinuous decline of livelihood diversity directed by survivability, as well as the successive development of planting and profitable new livelihoods. Its transforma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change of the allocation mechanism of resource elements, that is, from the traditional combination, balance and reciprocity as the core, to the highly centralized control of resources, and then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market operation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apital. This process shows that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ivelihood of all ethnic groups needs to fully consider the traditional alloc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emphasis on the protection of reciprocity and other key aspects.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基金】:2014年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高地建设规划项目“中越边境集市跨境贸易研究——以马关县金厂镇为例”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下)[J];读书;2006年03期

2 杨庭硕;;苗族生态知识在石漠化灾变救治中的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杨筑慧;;橡胶种植与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文化的变迁——以景洪市勐罕镇为例[J];民族研究;2010年05期

4 邵侃;田红;;藏族传统生计与黄河源区生态安全——基于青海省玛多县的考察[J];民族研究;2011年05期

5 杨须爱;辛国强;;白龙江流域藏族家庭生活变迁之研究——以宕昌县新坪藏族村为个案[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6 庄孔韶;;可以找到第三种生活方式吗?——关于中国四种生计类型的自然保护与文化生存[J];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7 吴声军;李晓明;;南岭过山瑶传统生计方式探析——以富川瑶族自治县枫木坪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麻国庆;;开发、国家政策与狩猎采集民社会的生态与生计——以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为例[J];学海;2007年01期

9 陈祥军;;传统游牧与乌伦古河可持续发展——以恰库尔图河段阔斯阿热勒村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林文勋,张锦鹏;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培源;;我国农业功能拓展的多重约束与历史机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2 许颜杰;马维鸽;;民国以来的乡村发展理论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3 张福春;吴建国;;傣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农民收入分析——以云南省景洪市曼听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4 柳娥;刘永功;;纳西族文化与农户生计转换研究——以拉市海自然保护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5 杜成材;;生态维护视域下的本土生态知识价值——以贵州麻山地区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铁牛;张秋良;杨慧敏;萨如拉;郑小贤;;蒙古族自然观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黄华;;黔东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8期

8 蒙丽;廖杨;;全球化场景下的广西民族关系分析——以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联动为中心[J];创新;2009年06期

9 张信宝;王世杰;孟天友;白晓永;姚建陆;;农耕驱动西南喀斯特地区坡地石质化的机制[J];地球与环境;2010年02期

10 郭佩霞;挖掘民族文化潜能 推动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明;骆江玲;;湿地管理中的生计替代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朱凌飞;胡仕海;;木楞房里的社会文化空间[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3 郭佩霞;;挖掘民族文化潜能 推动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姚玉芹;;蒙古族牧民电视消费行为研究——以孟根图亚嘎查布里亚特蒙古族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5 吴团英;;试论游牧民族与城市生活[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践行开放——论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之二[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7 王亚男;;浅谈对蒙古族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8 苏浩;;蒙古族游牧家庭文化特征变迁研究[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9 杨星星;孙信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能性路径——以广告为分析视角[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10 乐国林;毛淑珍;;文化嵌入视角的企业本质探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苏布德;新巴尔虎蒙古社区的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陈小华;西双版纳生态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马生军;我国西部地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成海;“圈子”的建构与实践—旅游规划的民族志[D];云南大学;2011年

7 徐美银;基于农民认知视角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石翠红;蒙古族学校教育中“避蒙趋汉”现象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黄胜;从“逃学”到“向学”[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男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巧岚;参与式发展:程阳桥景区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黄兰;不交易的“交易者”:广西隆安县南圩镇亥日的牛中[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马立峰;民族乡镇的贫困与反贫困探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苏地曼.阿宝财;和田玉的商业化[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蒋莉;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郭楠;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传承与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吕金梅;蒙古族那达慕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翟清菊;仪式与礼单:农民随礼行为中的互惠原则[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靖;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师生文化冲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孟克满都胡;那达慕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根绪,沈永平,程国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与成因分析[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2 托曼,崔延虎,崔乃然;游牧、定居与牧区社会发展研究与思考[J];草食家畜;1996年S1期

3 尕藏加;;论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与生态环境[J];中国藏学;2005年04期

4 芦清水;赵志平;;应对草地退化的生态移民政策及牧户响应分析——基于黄河源区玛多县的牧户调查[J];地理研究;2009年01期

5 都永浩;定居前鄂伦春族的农业[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01期

6 罗康隆;生态人类学述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Martin King Whyte,伊洪;中国城市家庭生活的变迁与连续性[J];开放时代;2005年03期

8 朱利安·H·斯图尔特;潘艳;陈洪波;;文化生态学[J];南方文物;2007年02期

9 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年06期

10 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案例研究[J];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源;文化生存与生态保护——以长江源头唐乡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玉平;;希望与期待[J];中国国情国力;2008年01期

2 郝万禄;孙兆斌;黄薇;;基于财政资源配置视角的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01期

3 张泰;;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和有效手段?[J];学习与研究;1993年03期

4 郑红腾,刘紫云;充分利用世界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益[J];求实;1995年09期

5 ;世纪之交的资源配置——推荐《中国经济跨世纪的主题和难题》[J];领导决策信息;1999年30期

6 鲁品越;;政府建构市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J];红旗文稿;2014年12期

7 朱红涛;;如何更好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J];唯实;2014年06期

8 卫兴华;;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需厘清三个问题[J];人民论坛;2014年S1期

9 王锡友;一个应重视的话题——谈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的关系[J];时代潮;1996年01期

10 陶宏;较量——关于教育的资源配置[J];小康;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建波;;非线性资源配置分析[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2 高雯雯;孙庆祝;;城乡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一体化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3 吉训明;陈凌;肖晖;张新胜;;神经学科群建设经验和体会——医院资源配置[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4 夏再兴;杨红霞;章普;;地方高校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以湖北省Y校为个案[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文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理论思考[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C];1993年

6 柯佑祥;;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充足性研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孟海华;;日韩国家技术路线图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苗峰;张建武;;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A];“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论文集[C];2005年

9 郑大永;郑宏剑;;充分发挥通信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卢锐;;知识管理的战略属性研究[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伟;优化资源配置突破产业低端锁定[N];南方日报;2008年

2 记者 王晔君;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N];北京商报;2013年

3 教育部社科委经济学学部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研究院教授 李晓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理论新突破[N];中国教育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张朝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N];中国证券报;2013年

5 记者 池小花;全市煤炭资源配置清理工作会议召开[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李正宏;资源配置视角下的产业升级[N];经济日报;2014年

7 财政部科研所 王泽彩;资源配置“三元论”不应忽视[N];中国财经报;2014年

8 孙立平;资源配置与社会心态[N];经济观察报;2003年

9 武俊鹏;资源配置大开绿灯[N];山西日报;2007年

10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 张晓明;发挥市场作用转变文化资源配置机制[N];人民政协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花;黑龙江省国有森林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和效率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2 邹伟;中国土地税费的资源配置效应与制度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龙静;投资者异质信念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毛育晖;资源配置视角的战略描述与价值评价[D];湖南大学;2011年

5 陈宁姗;医院服务体系规划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夏丽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沈如军;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永森;第三部门: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D];苏州大学;2003年

2 马春燕;农村信息化促进农村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孙丹;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4 李艳;地方保护、行业补贴与资源配置效率[D];湘潭大学;2014年

5 金中杰;我国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6 杨婷;公司治理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7 余婷;染缸资源配置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建模与优化方法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8 余小芳;PPP项目合作关系中的资源配置方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张俊杰;H集团的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10 丁丽;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64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64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d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