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民族杂居区族际互动的结构性特征——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研究视阈

发布时间:2018-08-04 15:35
【摘要】:无论一个族群杂居区看上去是多么偶然或复杂易变,一切已知的结构,从决定族群主体性的内在表征到决定关系格局的族群行为,都是一些彼此互动的共生结构。在动态的视阈中,族群共生格局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物质动因,共生互补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逻辑基础。族群在认知、情感及伦理道德等层面互动的过程中,作为共生意义的族际共享阈应运而生,这也就意味着族群之间因内在必然的要求而自发结成共时性与历时性、共享性与共轭性相统一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当族群共生结构在时空向度上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稳定下来之后,又可以深化为人们能够操作的一套符号系统,特别是当族群作为一种情感主体出现时,共生族群之间具有深刻的自我调适机制。族群共生的过程不仅可能产生新的共生形态,而且能够形成新的物质结构,有利于促进族群关系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不断演变。
[Abstract]:No matter how accidental or complex a mixed ethnic group may seem, all known structures, from the intrins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ethnic subjectivity to the ethnic group behavior that determines the pattern of relationships, are symbiotic structures that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dynamic perspective, the formation of ethnic symbiotic pattern has profound material motivation, and symbiotic complementation is the logical basis from pluralism to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ethnic groups at the level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ethics, as the threshold of inter-ethnic sharing of symbiotic significance came into being, this also means that ethnic groups spontaneously form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because of the inherent necessity. The existenc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unity of sharing and conjugation. When the symbiotic structure of ethnic groups is stabilized by certain material conditions in time and space direction, it can be deepened into a set of symbol system that can be operated by people, especially when the ethnic group appears as an emotional subject. There is a profound self-adjustment mechanism among symbiotic groups. The process of ethnic group symbiosis can not only produce new symbiotic form, but also form new material structur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ethnic group relationship to a higher level of ordering.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研究”(编号:20110490217)
【分类号】:C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波;;试论四川藏羌民俗旅游开发及其保护[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周莉;浅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郭锐敏;;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民主输出的特点及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席武俊;王金亮;陈华芳;王平;毕艳;蒋连芳;;滇西北香格里拉典型湿地功能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5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宫维明;全球化背景下价值冲突的逻辑进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阳春花;易志高;;跨文化沟通中的深层观念障碍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马丽蓉;论西方传媒在中阿合作中的阻障作用[J];阿拉伯世界;2005年06期

9 冯璐璐;;全球化时代伊斯兰经济文化遭遇的挑战[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4期

10 舒先林;;中美中东石油关系解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军;;国家繁荣的标志:多元化下的价值统一——转型时期政府塑造社会认同感的职能研究[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2 钱子文;;我们到底要什么?——危机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4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胡显章;;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自觉[A];2006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论文集[C];2006年

7 曲洪亮;;文化软实力与精神文明建设[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8 范波;;试论布依族社会的文化传承特征[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9 宋丙涛;;黄河农耕文明辉煌和衰落的制度性和经济性原因分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10 马玲娜;;乡村体验型老年度假公寓的开发构想[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5 冯卫民;欧洲民族过程与欧洲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赵应云;冲突与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匡安荣;“道法自然”与经济自由——一项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胡骏军;法治背景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郑闯;镜像与他者:《印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兰卉;日本传统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陈才;当代青少年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陆海英;论中国海军护航索马里——国家利益视角[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仙琴;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娜;;刍议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J];新闻爱好者;2011年13期

2 王发明;;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J];华章;2011年21期

3 张礼建;陈利波;翁文香;;试论社会资本整合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关联效应——基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维路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丁德昌;;人民政协与公民社会的勃兴[J];求索;2011年06期

5 郑卫东;;纳西族图书出版学术史特征[J];今日民族;2011年06期

6 李峰;朱虹;张雁;;也谈互动教学的必要性[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7 杨永庚;;当代国家和哲学之结构、关系和互动述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翁钢粮;邓兴广;;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的和谐互动之道[J];法治研究;2011年07期

9 黄丙志;段景辉;;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与城乡劳动力市场互动的绩效评估——城镇化加速期的数据考察[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武善学;;对抗、渗透与互动:知识产权法与行政法关系辨析[J];知识产权;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学林;;从东西部伊斯兰教的差异看东部伊斯兰教秩序的重建[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2 马戎;;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李近春;;纳西族祭天初探[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4 赵富荣;张R箈C;;佤族《司岗里》神话与古濮人的迁徙[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和玉媛;;纳西族帽饰符号意义考察[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6 白鹏鹏;;探究称呼语的人际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近春;;浅谈纳西族同汉族的通婚[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8 刘龙初;;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亲缘关系[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9 朱凤亚;邹锡红;;浅谈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互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10 邹璇;;CRM系统与客户经理的互动[A];湖北省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苍铭;文化差异一定是文明冲突的潜在因素吗[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李铱涵;王明珂的贡献与不足[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记者 孔德富 通讯员 郭俊燕;玉龙县第一个纳西族少儿民族艺术传承基地挂牌[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4 记者 李秀春;纳西族少儿民族艺术传承基地成立[N];云南日报;2009年

5 计璧瑞;一个族群的前世今生[N];文艺报;2011年

6 记者 李怀岩 张芽芽 袁晔;神秘玛丽玛萨人人人都是语言学家[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际恒;渠道与产品互动[N];网络世界;2002年

8 苏格(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世界力量调整与互动[N];人民日报;2002年

9 汤斌;深圳迪科互动数字电视计划启动[N];通信产业报;2000年

10 张世辉;傈僳族:自称“老四”的民族[N];中国民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庆燕;藏族、汉族青少年族群态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俞建昆;中国8个民族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4 张冀新;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理及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赫广霖;戏曲与儒学[D];山东大学;2005年

6 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典恩;清代台湾拓垦中的族群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陈长里;人本、效率、公平[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鲍江;象征与意义:叶青村纳西族宗教仪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10 唐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徐慧;基督教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顾江益;法律与习俗的冲突和互动[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昌灿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内部治理互动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4 毕长海;论被害人过错对量刑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5年

5 彭雪蓉;合作学习小组互动的话语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许艺军;运用口语任务型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英语技能的实证调查[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璐;建筑设计与产品设计的互动[D];东南大学;2006年

8 马晓枫;传播的奥运 奥运的传播[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马洁;跨国公司与中国制造业的互动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万聪;从伪译看翻译与文化的互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64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64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e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